五、换将一定要换赵括吗?
赵孝成王即位只有五年,就碰到了更换几十万大军的大将这种难事,而他所处的时代,与他父亲赵惠文王时代已经不同了。
如果赵惠文王的爱将乐毅、赵奢还在,那也不存在换谁上的问题了,乐毅、赵奢随便谁上,都够秦军好受的。
现在的情况是,乐毅、赵奢已经不在人世,军中资历最老的将军,似乎就是廉颇了,不论换谁,其号召力总归不如廉颇。
长平换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将能力强的去替换能力弱的,而是一项涉及多个层面重大问题的换人。
首先,换上去的人,必须是支持进攻的。
如果换上去的人还跟廉颇一样,不愿意出战,那还不如不换。
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将领都被排除在外,这其中就包括后来长期作为廉颇副将的乐乘。
以作战风格而言,廉颇与乐乘相当类似。当年赵惠文王想救援阏与的时候,廉颇和乐乘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不能救。这说明他们的战术思路相仿,不轻易冒险。几年后对付六十万燕军,两人的作战思路也如出一辙,廉颇与乐乘在绝对劣势的兵力下,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式,击溃燕军。
长平之战后,廉颇没有死,因为他被替换回邯郸了。乐乘也没有死,说明他可能是追随廉颇回邯郸了,要么就是一直没有被重用而呆在邯郸。
如此一来,可供赵孝成王选择的余地,就非常窄了。
其实赵国还有一位与廉颇差不多年岁的老将军庞煖,可以委以重任。十多年后这位老将军还率领过几国联军,攻入到秦国都城咸阳附近。
庞煖的能力,当不在廉颇之下。可惜的是,此时庞煖仍然赋闲在家,隐居不出,此后他之所以出山,是因为赵国长平之败后国力不振,特别是廉颇乐乘同时离开后,赵国需要大将。
再说说李牧,如果他来了,纵然对手是白起,恐怕鹿死谁手,结局难以预料。
可惜的是,李牧这时候还是个小年轻,他还在北边抵御匈奴。李牧领兵抵抗秦国,是二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其他更多的将领,就都算不上一流了,不可能被赵孝成王启用。
在这些非一流的将领当中,赵括就是佼佼者了。
六、长平之战的过程
(一)赵括到了长平之后,更换了部分将领,也更改了约束。
赵括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人一个脑袋,他要指挥四十余万大军,每个人都要如臂使指,就得依靠他帐下的这些将军,这些都尉,这些百夫长。如果算到百夫长级别,四十几万大军就有四千多个百夫长,要指挥这么多人,当然要换上与赵孝成王和自己一条心进攻的将领。那些还念念不忘廉颇,一心只想防守的将领,势必在进攻中不得力,与其战时拖后腿,还不如现在就换了他们。
至于更改约束,更加势在必行,因为廉颇此前的约束,是以防御为主的,要进攻了,指挥号令当然要改成进攻为主的。
赵括就像一个足球教练,要求他将一支意大利式防守型球队,改造成一支西班牙式进攻型球队,不更换队员和改变战术,肯定是不行的。
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一套风格,赵括初次指挥四十余万大军,没有发生什么乱子,已经展现了其大将风范。
(二)在赵括到达长平之后,秦昭襄王随即用白起替换wanghe为大将。
这次换人,表面上看像足球场上的对位换人,你换一个年轻前锋,我换有经验的老将对付。
但是这次换人,内藏玄机。秦昭襄王对秦军内部将领下令,谁敢泄露武安君为将,立斩不赦。
秦昭襄王这样做的目的,大概有两层意思。
一是忌惮赵括,赵括用兵怎么样,谁也不知道,恐怕武安君白起心里也没底,能否搞定这个马服君的天才儿子。
二是担心赵括知道后,龟缩不前。但是这个可能性似乎不高,因为赵括之所以来长平,就是来结束对峙的,赵国比秦国更耗不起,否则也不会把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廉颇给换下。
(三)稳定军心后,赵括指挥赵军渡过丹河进行了大反攻。
赵军沉寂了三年,突然之间的反攻,爆发的威力还是可观的。
虽然秦军武安君白起有令,秦军要佯装败退,但是真打起来,近身肉搏,秦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当然,秦军也不可能在赵军还没到达,就立即丢盔弃甲而逃,那样的诈败,是三流小将的演出而已。秦军要把戏演真,就一定要与赵军短兵相接,力战不退,最后不能守住营垒再顺势撤退。
当赵军反击至光狼城附近,遭遇到了秦军依城修筑的壁垒。
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在赵军开始反攻到遭遇壁垒,这一阶段已经让秦军付出惨痛代价。
下一篇:济南惨案:蒋介石不能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