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赵括,被戴上“纸上谈兵”的帽子,为后人耻笑两千余年。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赵括,绝非那个只会泛泛而谈的年轻后生,真实的赵括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赵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回答以下七个问题,就自然得到答案了。
一、长平之战的前因?
二、赵括的特点是什么?
三、赵孝成王是昏君吗?
四、廉颇是战无不胜的将军吗?
五、换将一定要换赵括吗?
六、长平之战的过程?
七、那些被白起秒杀的名将?
一、长平之战的前因?
(一)长平之战的前因
公元前260年代,秦国制定了一个“半韩”的战略。
所谓“半韩”,就是占领韩国一半的领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而又自身损失最小呢?
秦昭襄王、相国范晔、武安君白起,这可都是当世豪杰,他们研究出来的战略,不可谓不毒辣。
秦国“半韩”战略为:猛攻韩国中部各处要塞,最后攻占中部的野王城,将韩国分割成都城新郑附近区域和上党郡(治今山西长治)两块土地,这样一来上党郡自然就成为韩国国都新郑统治不到的一块飞地,然后再迫使韩国将上党郡这块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国就能占领一半韩国的领土。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本土和上党郡最后一个通道,野王城。
这样一来,上党郡就彻底成为了一块孤地。
至此,白起的工作已经完成,他回咸阳疗养,剩下的事情就交给那些靠嘴吃饭的使臣。
于是,秦国使臣接二连三到韩国,给韩王施压,让韩国割让飞地上党郡给秦国。
韩国国君无奈,上党郡无论如何是保不住了,做个人情给秦国算了。于是韩王下令,让韩国上党的守将靳黈将上党献给秦国。
到这时候,“半韩”战略执行才四年,眼看半个韩国就要归秦国所有了。
事情在这个时候有了波折,韩国上党的守将靳黈,是真正的忠贞之士。他拒绝投降,誓与上党共存亡,坚决与秦军抵抗到底。
在秦国的重压之下,韩国国君没办法,派将军冯亭去接管上党郡,并把上党郡献给秦国。
没想到韩国忠义之士曾出不穷,冯亭也坚决不投降秦国。但是冯亭比靳黈要聪明,他做出了一个万全之策:把上党郡献给赵国。
冯亭此举,是把秦国的战火从韩国引向赵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前,是史上最强的赵国,赵孝成王对这种飞来横财当然是照单全收。
秦昭襄王很生气,秦国忙活了四年,最后被赵国捡了便宜,秦昭襄王本机会先彻底打垮魏、韩两国再与赵国大规模交锋,但是赵国这横插一杠,让当时军事实力最强劲的两个国家提前决战。
于是,长平大战一触即发。
下一篇:济南惨案:蒋介石不能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