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被黑两千年了 是时候该洗白了(2)

2020-03-24 14:11 34791 移动版

  (二)长平之战前期的过程

  公元前262年,秦军派王龁进攻上党郡,赵国派廉颇守上党郡,长平之战拉开帷幕。

  王龁,在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当中,是个左庶长,虽然爵位已经很高了,但比胡阳的中更低三级。

  不能说王龁一定不如胡阳,可是王龁最终的爵位是左更,也比胡阳低一级,因此王龁的实力,至少不会在胡阳之上。

  这样一个左庶长王龁,他与廉颇交战会怎么样呢?

  廉颇将军在上党西部布置了一道空仓岭防线,空仓岭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岭,山体石质,岭高陡绝,岭中央为一巨大陉口,廉颇就因地形而建造了高平关。

  高平关的东面,廉颇构筑了一座名为二鄣的城,与高平关形成犄角之势,随时可以支援高平关。

  二鄣城的东面,有一座光狼城,廉颇将这里作为军粮补给基地。

  这样一来,从西往东,依次是高平关、二鄣城、光狼城,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

  而廉颇令自己的裨将赵茄,镇守这个防御体系,这也是赵军第一道防线。

  赵茄所领的兵力,有数万人,大致为赵军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或许,廉颇低估了秦昭襄王的怒火,也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

  王龁引领的秦军数量庞大,他们很快攻破了高平关,斩赵军裨将赵茄。

  接着,无险可守的二鄣城和光狼城也被攻破,赵军损失六名都尉,廉颇构筑的第一道防线全线崩塌。

  不过,这一切尚在廉颇的掌控之中。

  在第一道防线的东面,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丹河,廉颇就在丹河东岸建筑营垒,构筑第二道防线。

  在这第二道防线上,有两座特别高的山,大粮山和韩王山,这两座山不但是丹河东岸最高的山,也比西岸所有山都高,因此,西岸秦军的动向,通过这两座山,看得清清楚楚。

  这第二道防线,才是廉颇的重心所在,廉颇把赵军主力放在这第二条防线上。

  可以这样说,第一道防线被突破,完全在廉颇的预料之中,只不过秦军来的比预期更凶猛,第一道防线也丢失得过快了。

  廉颇利用丹河天险,以及大粮山和韩王山的便利,将王龁的秦军阻挡在丹河以西。

  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场以丹河为界的对抗,从公元前262年持续到公元前260年。赵、秦两军陈兵数十万于韩国上党郡(现属赵国)近三年,这也创了战国时代列国交兵的记录。

  如果秦、赵双方以丹河为界划分国界的话,秦国将占西面三分之二个上党郡,赵国占据东面三分之一个上党郡。

  此时战争进行到双方国君都不愿意看到的持久战。

  持久战有什么危害呢?由于双方各几十万大军不能离开上党郡,而这些大军每日必须消耗大量军粮和物资。这造成国内农业生产滞后,商业萎靡,百姓苦不堪言,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丈夫或者儿子在军中,社会问题一大堆。

  最让赵孝成王不爽的是,赵国农业根基不如秦国,赵国北方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中山郡四个地方面积占赵国一般,却没有农耕,不能提供粮食。平日这些地方还要从中原各地调粮,因此赵国不得不从他国高价购入粮食,赵国国库空虚,赵孝成王苦不堪言。

  如果秦赵两军再在丹河两岸耗上三年,秦国会被耗穷,赵国会被耗垮。

  后勤跟不上,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同时决定,两军必须肉搏。

  赵孝成王数次书信给廉颇,请其出战,都被廉颇拒绝,导致了赵括替廉颇为将。

  二、赵括的特点是什么?

  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赵括,赞誉之词溢于言表:“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意思是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起用兵,天下无双。

  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用词是非常考究谨慎的,我们再看看司马迁对其他名将的评价。

  太史公评价白起:“善用兵”。就三个字,给改变战国局势的战神,太史公好吝啬。

  太史公评价乐毅:“好兵”。就两个字,惜墨如金。

  太史公评价王翦:“少而好兵”。比乐毅多两个字,意思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