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被黑两千年了 是时候该洗白了(4)

2020-03-24 14:11 34791 移动版

  四、廉颇是战无不胜的将军吗?

  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将廉颇换下,为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所指,他们认为廉颇是战神,是永远不可替换的!

  廉颇是战无不胜的将军吗?

  廉颇与齐国、燕国、魏国交锋,确实战无不胜!

  廉颇一生,攻克齐国十座城,魏国四座城,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一共为赵国贡献了十九座城池!廉颇活跃于军中的四十年当中,在对付齐国、燕国、魏国方面,赵国没有人能超过他。

  廉颇最辉煌的一次战绩,发生在与燕国交战之时。

  公元前251年,长平之战结束九年,邯郸之战结束六年后,燕国认为赵国长平之战后元气没有恢复,孤儿们还没长大,于是起兵六十万攻赵。其中栗腹领兵四十万攻鄗,卿秦领兵二十万攻代。

  赵国的确兵力不多,廉颇将仅有的十三万赵军分成两路,自己领兵八万去鄗地战栗腹军,令乐乘领五万兵去代郡阻击卿秦。

  廉颇八万战栗腹四十万!乐乘五万战卿秦二十万!

  赵军两路双管齐下,大获全胜,廉颇攻破栗腹军,杀栗腹。乐乘攻破卿秦军,俘虏卿秦。

  随后廉颇马不停蹄杀入燕国,突入燕国五百里,围困燕国下都武阳,不愧是“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将军!

  最后,燕国割让五座城池,偷鸡不成反而蚀了把米,才让威风八面的廉颇给退兵了。

  廉颇对付齐国、燕国、魏国,有如秋风扫落叶般。可是面对秦军,廉颇的战绩就相当寒酸了。

  公元前269年,阏与之战,廉颇获得了第一次对阵秦军的机会,但是廉颇认为阏与之战不好打,放弃了。结果赵奢临危受命,大败秦军,赵奢也因此而封君。

  公元前269年,阏与之战的同年,廉颇受命救援被秦军围困的魏国幾城。

  这一次,廉颇挟赵奢阏与之战的余威,大败秦军。不过,廉颇战胜了秦国哪位将军,史书没有记载,事后廉颇也没有像赵奢一样得到重赏,可见这并不是一次大的战役。但是此战,竟然成为了廉颇对秦军的唯一胜绩。

  廉颇与秦军的第二次交锋,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即长平之战开始之时,由于战场并不在长平,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党之战。

  上党之战,廉颇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丢失丹河以西所有上党领土,折损一个裨将赵茄和六名都尉,阵亡将士超过三万人。

  廉颇与秦军的第三次交锋,就是长平之战了。随着上党之战的失利,廉颇重新在丹河东岸建造防线,抵御秦军的东进。这一次双方在丹河对峙了三年,打了一个平局。

  廉颇与秦军三次交锋,一次不足挂齿的小胜,一次中等规模的战败,一次数十万大军打持久战的平局。

  文人骚客们说,廉颇是以防守见长的,因此廉颇在长平有优势,如果再给廉颇几年时间,等待秦军出乱子,再伺机进兵。

  首先,廉颇以防守见长的,这句话误导了很多人。虽然廉颇在长平采取了防守的策略,但是纵观廉颇一生大小数十战,也只有这一次采取了防守战略。

  对燕国,廉颇十三万遭遇燕军六十万,廉颇没有防守,而是主动出击,最后还攻到对方的国都了,谈何以防守见长!

  廉颇在长平采取防守战略,可以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在上党之战吃了大亏,不得已而防守。

  史载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一个以勇气著称的猛将,怎么会是一个防守型的将军呢。

  因此,廉颇应该是一个进攻型的将军,只不过在长平迫于形势采取了守势而已。

  其次,如果再给廉颇几年时间,等待秦军出乱子,再伺机进兵。

  这句话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赵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基础都不如秦国,如果再耗上几年,恐怕率先出乱子的是赵国,而赵国东北的燕国,那六十万大军也很有可能随时杀过来,到时候赵国不被东西夹击而亡才怪,谈什么等秦军出乱子。

  既然赵国必须换将,廉颇对秦军的战绩也比较寒酸,那么赵孝成王换下廉颇,就是理所当然了。

  图-长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