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中八路军的地雷都“长了眼睛”(3)

2020-02-13 13:39 30558 移动版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地雷壳子生铁原料来源缺乏。王耀南就动员军队和民兵使用代用器材造雷壳,比如洋油桶、茶壶等。有干部提意见说老百姓的坛坛罐罐虽然不值钱,但破家值万贯,不能让老百姓用锅碗来做地雷。王耀南听取了干部的意见,他和几个冀鲁豫军区干部反复试验,研究出用石头造雷壳的方法。

  之前一个地雷比3枚手榴弹还贵,而改良了制作方法之后制造的土地雷,成本和造一粒子弹差不多。大大减少的成本使地雷推广应用成为可能,这是最后地雷能在胶东战场发挥巨大效用的先决条件。

  地雷战让日军丧胆

  地雷战因为战果分散,每一次给敌人造成的杀伤力有限,在日军的战史中没有被大量记载。但我们仍可从侵华日军的回忆录中寻找到地雷战的身影。

  在原日军独混第五旅团第12独立警备队卫生曹长桑岛节郎的回忆录《华北战记》中提到了几次与地雷打交道的经验,他曾侥幸逃过被地雷炸死的命运。

  地雷战初期,民兵和八路军部队主要使用的是绊雷和踏雷。埋雷的过程要特别谨慎小心,先挖开一个一尺见方的洞,里面横上一根木棍,再在上面放一块木板,木板的一边钉着一颗小钉子,钉子上拴着一根引线,引线的另一端连着一颗地雷,地雷被放在紧接着的一个圆坑里,把引线绷直了,轻轻地在上面撒上土。为防止敌人看出,埋雷时还会轻轻地印上人畜的脚印或放上几块牛羊粪。

  日军行进时走的都是平时老百姓走的路,为防止地雷炸到自己人,部队有时会派专人把守,见到百姓来了,就让他们绕道走,后来又提出“不见鬼子不挂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