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六车道的西延高速路将西安至延安的距离缩短到4个小时以内,公路两侧的黄土高坡经过近几年的人工和飞播造林,已是绿树覆盖、满眼苍翠。
70多年前,这条长达几百公里、黄土飞扬的陕北高原之路,自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行经,他们步行七八天来到延安,有的人怀揣一本《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壮举“万里长征”后的落脚点——陕北。他与毛泽东在窑洞里彻夜交谈,明白了这个在蒋介石眼中是“土匪”的政党和军队,怎样带领中国人一步步争取民主自由,并把这段经历写成《红星照耀中国》。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这是中国现代诗人何其芳笔下抗战时期的延安景象。
据统计,当时来到延安的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大约有6万人。仅1937年至1938年一年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就接待和向延安输送青年2万多人。
白求恩、巴苏华等支援中国抗战的外国友好人士也来过这里。
延安到底有何奥妙?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的对比颇具代表性。1940年陈嘉庚回国考察抗战情况,先后到了重庆和延安,中国这两个政治和军事中心给他留下深刻但截然相反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