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为何个个会日语 真相实在是太惊人了(2)

2020-01-22 14:14 22223 移动版

  2.用“八路式日语”喊话很有效

  我可能真是有点儿小瞧了当年的土八路。前几年听影视界的朋友说有人想改编《敌后武工队》,我赶紧插嘴,说您有机会可得劝劝,没那个金刚钻,千万别揽这瓷器活。那《敌后武工队》是谁写的?

  蒋介石的这个《宣言》中,中国共产党为体现国共联合抗日的诚意,向国民党做出了四项郑重承诺:中国共产党重申承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并为之奋 斗;取消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名义;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 发,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意设总指挥部,下辖三个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改编命 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后,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 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9月11日后,改称正、副总司令),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和总部特务团。

  那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的番号原来是谁的呢?

  第八路军原为粤军李济深的部队,1929年3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三次大整编时编为第八路军。后蒋介石为了拆散粤桂联盟,将李济深骗至南京汤山囚禁,又 于次年4月将该路军解散。而115、120、129三个师的番号,原先是东北军的。1937年4月至6月,东北军各部按照2个师整编成1个师的原则进行整 编时,115、120、129三个师因战绩不佳,连吃败仗,番号相继被撤销。

  蒋介石虽然迫于形势勉强同意了国共联合抗日,但把红军改编(蒋介石称为收编)成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心里还是很不情愿。军政部长何应钦获知蒋介石的这一心事 后,知道蒋有时很迷信,为了向蒋介石讨巧,于是建议在给予红军的番号上可以玩个花样,把整编桂系时空着的第八路军的番号授给红军。在东北军被撤销的番号 中,随便找了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番号给予了红军的三个师。

  同时,老奸巨猾的何应钦又建议把红军划归防区为太原以北、大同以东晋察一带的第二战区,因为这里是日本人当时进攻的主要目标,这样就可以假借日本人的枪弹,让红军“为国捐躯”,从而达到消灭蒋介石和国民党视为心腹大患的共产党军队的阴险目的。

  英勇的八路军就这样诞生了,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曾经是败军番号的师,后来在林彪、贺龙、刘伯承等名帅的指挥下,均成为战果辉煌、屡建奇功、威名远振的雄师劲旅,115师、120师和129师也成为中外军事史上的着名番号。

  当年,蒋介石为了一党、一己之私,在番号上耍的小伎俩,既没能妨碍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也没能避免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最终成为国民党腐朽 独裁政权的掘墓人。看来,番号这东西,代表不了什么的。世界上没有常胜之师,也没有永远的败军,关键还是看由谁领导,为谁而战。

  1937年10月,日军在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

  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第716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

  深秋的一天,第120师召开师团以上干部军事会议。

  “怎么样啊?部队刚到这里来,人生地不熟,有什么问题?”贺龙操着一口湖北话,用轻松的语调问。

  “我们一路上看到日本鬼子的暴行,同志们十分气愤,恨不得立刻上战场,真刀真枪地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

  “蒋介石的军队真是熊蛋,连鬼子的影子还没见到,就吓得拼命往后跑……”

  “人家115师首战平型关、打了个大胜仗,咱也不能落后。”

  听着与会者的议论,贺龙不禁放声大笑起来。

  “大家的求战情绪很高,这很好嘛!我们到这里来,就是来打仗的,要逛风景就不到这里来了嘛!

  听到贺老总诙谐的话语,大家都轻松地笑起来。

  贺龙在鞋帮上磕了磕烟斗灰,站起身来,走到挂在墙上的一张地图前,指着地图上被等高线标得密密层层的地区,说:

  “现在同日本鬼子较量的机会来了,我们师准备马上开到这一线去,在这个古战场上,同敌人打一仗!”

  大家俯身一看,贺龙所指的地方正是历史上着名的隘口雁门关。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36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回到汉营,从此赢得了“飞将军”称号。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

  可以说,雁门关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关隘。正如着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所指出的:如果把漠北草原比作是中国历史演变的大后台,那么雁门关就是演义一幕幕波澜壮阔、金戈铁马历史剧的出场门!

  贺老总环视在座的诸将,语气坚定地说:

  “眼下日军正向山西的几个重镇进击,忻口战役正在进行。敌人每天都要从大同经雁门关,不断向前线输送弹药和给养,可以说,这是敌人的一根大动脉。目前,日 军的气焰十分嚣张,自以为这一带已是他们的后方,所以戒备相当疏忽。我们正好利用敌人的这一弱点,出其不意,给他一个致命的打击!”

  10月16日,驻守大同的日军纠集了300多辆汽车,满载武器弹药,一路向雁门关驶来。

  接到情报后,八路军第120师将伏击车队的任务交给了第716团。

  第二天拂晓,第716团独臂团长贺炳炎和廖汉生政委就带着连以上干部勘察地形。他们悄悄钻进黑石沟,爬上山顶,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立刻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脚下。它从雁门关伸出,在脚下由西向东绕了一个大圈,然后向忻口方向折去。

  公路的西面是悬崖峭壁,北面是一段陡坡,顺公路向南不远处有一座石拱桥。这里果真是一个绝好的设伏之地,既便于部队隐蔽接敌,又使得敌人遭打击后无法进行有效还击。

  贺炳炎团长当即进行了具体部署:1营、2营埋伏在陡坡南北,中段由3营负责主攻,再由1营派出一个连向阳明堡方向警戒。3营11连伏在桥西,断敌逃路。

  明确任务后,贺炳炎十分严肃地说:

  “这是咱们120师到前线的第一仗,贺师长信任我们,把第一个任务交给了咱,咱可要打一个漂亮仗,攻击信号一发起,全团要一齐动作,力求把敌人干净、彻底地消灭在黑石沟内……”

  10月18日,鸡叫头遍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第716团主力沿着崎岖小路,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黑石沟,在公路西侧高地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