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袁崇焕找到了坚城重炮的方法来克制后金军的攻城,他还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克制后金的持续围城能力,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要素,才能产生克制后金的战略战术。
针对后者,袁崇焕的战术就是不断削弱后金国力,使其永远无法支付围困一座坚城。
为了达到不断削弱后金国力的目的,袁崇焕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术,包括蚕食后金领土、分化后金盟友、经济封锁制裁等一系列手段,从文献史料上记载的来看,袁崇焕的这一些手段应该是达到了效果,后金的经济基本崩溃。但后金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没有强大的经济,但仍有强大的军队,于是打击依附明朝的蒙古部落,劫掠朝鲜,绕过防守较强的关宁地区而从蓟州入关抢劫的行为,都可以被看成是后金的自救行为。
结论:宁远、宁锦两场战役带来的启发是,要不断削弱后金的持续围城能力。
屯田堡推进战术
以坚城重炮为基本要素的屯田堡推进战术,是复辽计划的第二阶段。
屯田堡的最大作用是蚕食后金的领土削弱后金国力,屯田耕种来解决一部分军粮,壮大己方实力。 屯田堡的战术从明初一直沿用到明末,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战术,非常符合战时经济。 低成本的次级田堡有利于被拆毁迅速重建
屯田堡有主次之分,当大队敌军入侵时,屯田区的次一级堡被放弃,军民撤到主堡防守。即便小型堡垒被后金军毁掉,重建并不障碍。在这种状态下,低成本的可持续性更为关键重要。
屯田堡可以生产军粮补充军需
明代在辽东屯田,明初取得较得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各种蔽政,军屯处于败坏的局面,而袁崇焕出任辽东巡抚后,军屯又得以恢复生气,这事实要得益于战争将原先的军屯蔽政打乱,袁崇焕相当于是在收复的废弃土地上重新建立军屯制度。
“总兵赵率教初守前屯,收未附虏之辽人为兵,明关外初复,无多官多人有余地。率教得以尽力屯种,三年积粮十余万石。”——《三朝辽事实录》
所记录的天启六年仅一个前屯三年积粮10万余石。可见袁崇焕军屯还是有了起色,史料记录,通过军屯收拢的辽东难民达到40万。袁崇焕主政辽东时辽东军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节约了120万两/年,节约费用的同时,关宁军的战斗力由弱变强,从宁远之役时只能守城到己巳之变中可以同后金野战。
崇祯二年的军费猛增,主要是同己巳之变后金入关抢劫有关。针对袁黑将后金入关的责任推给袁崇焕,这是毫无道理的。后金入关的直接原因就是蓟镇疏于防守,后金每攻一城必下,导致长驱直入。以蓟镇兵一触即溃来否定袁崇焕在关外屯田守边的贡献,是不可取的。
结论:袁崇焕所采用的屯田堡蚕食战术具有低成本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