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是同治皇帝大婚的日子。那时候,同治皇帝十七岁,皇后是十九岁的阿鲁特氏。
对于同治大婚,当时外国人极感兴趣,他们甚至将清廷公布的一些礼节译成英文并出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特别邀约英国人威廉·辛普森作为通讯员,提供费用,派他前往中国,探个究竟。
身兼考古学家、艺术家及旅行家多重角色的辛普森,果然不负所托,他的现场报道后来发表在《伦敦新闻画报》上。1874年,他在伦敦出版了《迎接太阳:环球旅行》一书,再次详尽记述了目击同治大婚的经过,还配有若干写实性插图。
庆典前夜
辛普森于1872年8月5日从伦敦出发,9月下旬抵达北京。他迫不及待地顺着刚刚修整过、洒上新黄土的路面,前往新娘(即皇后)的府邸,看到搭就的架上遍扎彩绸,处处贴着“双倍福佑”的“囍”字。
辛普森和同伴削好铅笔,拿出画本,要给府邸来个速写。那年头北京街道上“洋鬼子”很少见,极为引人注目,手拿画本的“洋鬼子”更是稀罕,消息似乎迅速不胫而走,辛普森意外地“身陷重围”。他描述说:
北京闲逛的人太多了。这是一条很宽的街道,簇拥着上万人,全都翘首观看我们正在做什么。周围能看到的人很是心满意足,但外面观众越来越多,这些后来者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们越发骚动不安,结果互相推搡,离我们最近的被推到中间,我们也被挤来挤去。
最后,惊动了清朝官员出面干预,辛普森一行才得以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