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及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创下的这段耻辱史时,有史作者言,如果张作霖在,局面不会如此。他们认为张作霖不怕日本人,而是日本人怕张作霖。若张作霖守东北,东北不会丢。
我却以为,这也未免属于“精神胜利法”的内容。怕不怕不由表面的态度说话,而是应该用行动证实。
虽然作为中国军政府枭雄,曾当过中国一任“大总统”的张作霖,不是当傀儡的性格,具有桀骜不驯的“铁血”作风,但是在日本人面前,他充其量只能阳奉阴违、借力发力,从不敢直面抗衡。本来,他的实力就是日本培植起来的。北洋三系中,奉系最亲日,张作霖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代理人,几乎是公认的。所以,当老张不听日本的使唤时,就被关东军迅速干掉。日本人认为,张作霖是他们养大的狼。干掉他,是因为这匹狼的利用价值已经不大,东北早晚归于国民政府,与其等着北南合流,不如先除掉日本征服中国东北的一个绊脚石。
其实,回顾这段历史,不得不说日本人此前有点高看了张家军。事实证明,不仅老张反不了日本人,老张的儿子小张比老子更怕日本人,九一八事变,30万东北军对2万日本关东军,结果让人家如探囊取物。依此战法,再退一步说话,即便张作霖活着,他敢不敢打是一回事,其战斗力能不能打得过是另外一回事。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以多败少,不战而降者甚多,使北方汉民族人再次蒙难,再度蒙羞。“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九一八之后的中国南方战场上,不少老兵唱着这首歌,一打听,大多是那时奉命不抵抗的“东北逃兵”,退至南方抗敌。他们思念故乡故土,盼望有朝一日打回老家去。南方将士闻听此曲,亦深感悲凉,对北人同胞颇多悲悯之情。“南方死战,北人不战”的历史在中国频频上演。民国时期的北人,又一次上演了蒙羞事件。但是,这北人之羞,难道是兵卒之过吗?
对于屡遭外敌屠杀与侮辱的民族而言,反复使用的手段往往是谴责。然而就“九一八”而言,即便是谴责,最无耻的首先不是野蛮的侵略者,而是不敢战斗的政府和军队。毋庸置疑,“九一八”的最大耻辱源在于“有汉血无汉魂”的汉儿——东北军变成了张家军,这支家丁部队的统帅将“保存家族实力”高悬于“民族大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