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何放弃清高使用“官权”(3)

2019-01-01 11:27 4955 移动版

  高家后人与总理情意不断

  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高亦吾辞职赴北平,在某公署任职。其间,周恩来曾两度前往探望。后周恩来在天津被捕入狱,高亦吾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奋力营救,终助周恩来脱离虎穴。谁承想,师生这次挥泪分手,自此天各一方。

  后来,高亦吾重返济南,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他对故乡的水利建设极为关注,曾两次提出设计章丘绣江河金盘水电站、兴修绣惠灌渠。“七七事变”后,他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状,辞去公职,返回章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问渊博、名扬乡里,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生知道郭德夫是“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去西关私塾任教。1939年章丘沦陷,高先生赴济避难。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并声言是个“肥缺”,高先生断然拒绝:“国家蒙难,民不聊生,替敌效劳,实愧堂堂华人国民!”为了维持生计,他便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

  1941年春节刚过,高亦吾突患脑膜炎,还回故乡。久治不愈,在弥留之际,他将全家唤到身边,再三叮嘱儿子高肇甫:“你日后可去找周恩来,什么时候去他都会很好待你。要记住,听他的安排,跟着他不会走错路。”2月5日,终年刚满60岁的高亦吾与世长辞。

  1949年7月,高肇甫遵父遗嘱给在京的周总理写信,历数其间的境况和怀思之情。不久,即接到总理回信,又找肇甫进京,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之久。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辞别人间,不禁悲恸万分,数次泪流满面……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于政务院档案科工作。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身在高位从未照顾任何一位亲属,对高肇甫的安排可谓“仅此一人”,由此可见总理对恩师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