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2)

2019-12-19 09:32 22947 移动版

  我们知道,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 年359天”。毛泽东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世所罕见,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渊博学识,认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那毛泽东为什么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笔者认为,这其中固然包含有毛泽东谦逊的成份,但更多的是毛泽东赞扬刘少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肯定刘少奇的学习精神和渊博学识。

  刘少奇学富五车,善于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善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刘少奇首先提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口号,也是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实践,首次提出并全面系统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刘少奇把学习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从小就特别爱学习,整天抱着书看。由于他在大家庭里排行老九,所以左邻右舍都形象地称呼他“刘九书柜”。

  早年求学期间,刘少奇一直把学习抓得很紧。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当时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尽管长期斗争在风雨如晦的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连天的烽火前线,对于读书学习他一刻也不放松,他有句名言:“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年底,正值抗日战争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一次新四军支队司令张爱萍去看望刘少奇,当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他进屋一看,刘少奇正在微弱的烛光下专心致志地读书,顺眼望去,“书页上画了好些红的蓝的圈圈点点,有的上面还批了字”。

  1942年,刘少奇奉调从苏北回延安工作,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长途跋涉,越过日伪100多道封锁线,途中还参加了数次大的反“扫荡”战斗,就是在这样极其危险的敌后环境下,刘少奇硬是把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史比较系统地学了一遍。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身兼数职,工作更加繁忙,但他对自己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据他的秘书吴振英、刘振德回忆,他的书架上摆满了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此外还有《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大家经常看到他翻阅这些书籍,并在书里夹了许多书签。即便是病休期间,刘少奇也不放松学习读书。有一次,刘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刘少奇对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没什么兴趣,整天在屋里埋头攻读。休假结束时,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也读完了。以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读书,是刘少奇终身坚持的一种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