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行中,在李鸿章消极防御作战方针的指导下,仗也打得很窝囊。丰岛海战后,北洋海军不敢到大同江以南海域巡行,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只是小败,李鸿章报告清政府: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实行“避战保船”死守港口的方针,放弃了渤海、黄海制海权。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长达半个月,除了本地农民奋起抵抗外,李鸿章未组织抵抗。日军进攻大连湾和旅顺,李鸿章指示:“宁失湾,断不失旅”,结果,设防的大连湾被放弃,北洋舰队的基地、“铁打的旅顺”也被攻陷。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占领威海卫,包围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候援绝望中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日军占领澎湖群岛。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和日本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事前没有料到的。日本在战争中完胜,也是欧美各国没有料到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响。
中国的宝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苦心经营的台湾模范省一举被日本攫走,台湾人民失去祖国庇护,遭受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按照条约规定,辽南的广袤土地也要割让给日本,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远东利益上的矛盾,引起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吐出辽南,却反过来勒索清政府3000万两白银。
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被迫付出2亿两白银战争赔款,三年还清,还清以前日军驻在威海卫,清政府承担三年军费150万两白银。清政府平均每年需付出8000万两赔款,相当于一年财政收入。清政府忍痛向法俄、英德银行团,发起三次大借款,除忍受苛刻的政治条件外,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36—45年内,中国要付出本息远远超过3亿两白银的数额。加上几年后《辛丑条约》本息差不多10亿两白银赔款,中国被牢牢捆绑在欧美和日本债务单上,国家的贫穷落后成了不可解开的结。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胜利取得了巨大的回报。它从一个不怎么被人看得起的亚洲国家变成亚洲巨人,变成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国家。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牢牢地把琉球控制在自己手中,也把钓鱼岛群岛控制在自己手中,霸占台湾成为自己的第一块殖民地,还在中国承认朝鲜独立的名义下实际控制了朝鲜半岛,为1910年吞并朝鲜打下了基础。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折合成3.58亿日元。这是当时日本想都想不到的一笔巨大收入。这笔巨款中近2.7亿日元转入临时军费和扩军支出,用作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以及扩大军事产业基础。可以说,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军事工业基础以及教育基础,都是靠甲午战争中攫取的不义之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