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处心积虑为发动侵华战争做准备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朝鲜、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
日本觊觎朝鲜、中国和琉球由来已久。16世纪末,关白(相当于宰相)丰臣秀吉说过,“要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17—18世纪,日本鼓吹占领朝鲜和中国者,代不乏人。19世纪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多有占领中国、朝鲜、琉球的主张。明治维新的先驱者吉田松阴提出“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渝吉要求日本“应同西洋人对待中国朝鲜之方法处分中国”。无疑,这是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提供舆论准备。
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宸翰》,宣布“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在这个方针下,日本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因为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7年,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还向日本驻华公使盐田三郎提出,琉球问题尚未了结。1888年,日本已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谈判。此后,清政府不承认冲绳县,只承认琉球国。
琉球得手,日本即把朝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873年,西乡隆盛说过:天皇“早在维新时就已考虑朝鲜一事”,“忍耐至此,乃为等待今日之到来”。日军从台湾撤兵不到半年,就派军舰到朝鲜釜山进行测量,在江华岛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日本一方面派大臣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压迫朝鲜订立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为日本下一步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时候,日本自觉实力还难以与中国对敌,便加紧在国内扩军备战,建设海军和陆军;同时派出特务人员到中国作实地调查。这些人回国后都撰写了考察报告。1887年春,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这个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素质等,提出“断然先发制人,制订进取计划”,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战后缔结和平条约。可以说,这个方略对中国国情的总体认识,是当时清政府官员不具备的。
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了“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为朝鲜是日本的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进取中国就是第一要务了。显然,日本将发动侵华战争的命题已经提上了国会讲坛。在第四届国会上,天皇提出所谓“兼六合而掩八纮”,实际上就是批准了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方针。1893年,日本政府成立“出师准备物资经办委员会”,颁布《战时大本营条例》,同时,派出参谋次长川上操六率队到朝鲜和中国各地考察,布置了军事间谍网,构思了进攻作战的细节,得出了对华作战可以稳操胜券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