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在中印边境反击战中取得了“五六式”的实战经验,也对这一系列装备充满了自信心。不过这次作战对武器的成功使用。也有其特定环境的局限。苏军四十年代装备C一41半自动步枪后不久。即感不适应现代战争中步兵武器高射速的趋势而撤装。中国军队通过中印边境作战却感到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精度好,适于远距瞄准射击,又节省弹药,其后十几年间在步兵部队中一直让正副班长配冲锋枪(自动步枪),普通战士配半自动步枪,1979年的南疆作战却证明,战斗员在热带丛林地带发现敌人大多在50米之内,此时最好的办法是以自动枪发射弹雨扫射,射速慢的半自动步枪反应不灵。经过南疆作战的新实践,解放军步兵才统一改换自动步枪,此后的步枪发展也确定了小口径、高射速的方向。
勇气加技术装备才能形成最强战斗力
武器效能的发挥,靠的是使用者的素质,当时中印军队的最大差距恰恰在于官兵的战斗素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中国军队的传统是“有什么枪打什么仗”,能发挥主动性和刨造性,根据实际有效使用武器;印军却是一支有浓重殖民地雇佣传统的军队,战术思想呆板,官兵普遍以应付差事的观念对付战事,使本来就显落后的武器更难以发挥效能。
解放军在中印边界参战的部队大都有光荣的战斗历史。从1956年四川康巴叛乱发生至1961年藏区平叛结束这五年间,又积累了丰富的高寒山区作战经验。部队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官兵士气高涨,自觉地决心为保卫祖国奋战。当时干部、多数正副班长和一些老战士普遍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新入伍的年轻义务兵在战前通过几个月训练也能熟练掌握武器。
解放军能在地形复杂的高山峻岭一再迂回成功。印军却只能呆板地守在道路沿线,除了士气和战术水平外,重要原因又在于中方的武器选用注重轻量化,抄用英国正规战法的印军在武器及编制配备上都不适应当地需求。解放军不像印军那样有空投补给,团以下单位却能靠人力骡马携带全部武器弹药,在人称“猴子也通不过”的无道路地段长途穿插。在东段的反击作战中,部队主要的战法是先迂回分割敌军再予追歼。在西段反击中,主要战法是抵近攻击拔点攻坚。参战部队充分发挥了步兵武器和便携支援火器适合近战夜战的特长,经常突然出现在印军面前,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交锋中无论士气还是火力都能压倒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