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56式武器大展神威(3)

2020-04-02 16:00 33910 移动版

  中国“五六式”步兵武器首次亮相大显威风

  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基础还不及印度,却有计划经济能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在五十年代迅速建立了完整配套的基础工业和军工体系。印度虽能同时引进多国武器,却忽视自主发展而依赖进口,武器来源杂乱,成了美、英和加拿大等国军火商的旧货处理站。中印边境作战时的武器交锋,也成为标准化的中国“国产品”与型号杂乱的印军“舶来品”的较量。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为争取中国支持,改变了斯大林时代只提供旧品的方式,对华提供了苏军现役装备和生产技术。1955年苏联对华提供了统一使用7.62x39毫米口径子弹(苏联称M43弹)的AK一47自动枪、西蒙诺夫(C一41)半自动步枪和捷克佳列夫班用机枪的资料和生产设备,翌年中国全面仿制成功,分别定名为“五六式”冲锋枪(其实是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同时,中国仿苏联“勃克”一2(RPC一2)火箭筒制成五六式40毫米火箭筒。作为连支援火器。因装备费有限,解放军重点部队在1959年至1962年才首先完成换装,赴边界参战的部队正是全军第一批在战场使用“五六式”的单位。

  中印边境多数地段山高路狭,解放军参战部队运动时只能随身携带枪支、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及少量迫击炮,弹药因靠人背肩扛也很难多带。“五六式”枪支射程适当,中间型子弹因重量轻可多配,在此特殊地形条件下可发挥其优点。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在植被少的高寒区最利于在数百米外精确瞄准射击,单兵每一基数可携弹120发,能保障持续战斗。五六式冲锋枪火力猛.400米内也有相当精度,可称“小机枪”。

  五六式班用机枪由100发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好,能有效封锁敌地堡枪眼并杀伤远距离运动之敌。在接剿作战时,印军第62旅旅长辛格率四人逃跑,被五六式班用机枪的一个连续射全部打倒毙命。五六式火箭筒在攻坚时被称为最适用的武器。这种单兵携带武器能紧随步兵冲锋,在百米内可准确打击敌地堡,据统计被其击中的火力点无一复活。

  此时印军装备的步兵武器杂乱,多数步枪为二战前英军的标准装备李·恩菲尔德式,系手动枪机,射速很慢,且因长形弹重量大,每人只能携带90发子弹。冲锋枪主要是二战时英国仓促大量生产的斯登式,使用手枪弹,有效射程不过50米。害怕近战的印军士兵在近距离遭攻击时大都只顾逃命,使其配备的冲锋枪未发挥多少作用。印军的轻机枪为二战时英国、加拿大生产的布伦式,虽射程远,子弹杀伤力较大,却只有30发弹匣。火力持续性差且运动不便。不过,固定阵地内配置的印军机枪对解放军攻击部队还有一定威胁,如10月10日序战时解放军击退印军一个连并歼其20多人,却因轻敌而冲锋队形密集,遭对岸机枪扫射伤亡33人(亡11人,伤22人)。印军配备的英式7.7毫米维克斯重机枪(水冷)和美式勃郎宁重机枪(气冷)都很笨重,只能配备于固定阵地,在一再败退时枪、弹尽遭抛弃。印军虽大量装备美制M20式88.9毫米火箭筒,却因处于消极防御状态而几乎无用。此外,印军武器来自不同国度,如其步兵枪支口径标准即有多种,子弹不能通用,被称为后勤补给的灾难。战后许多印度军政耍员也哀叹本国陆军在独立后的十几年“受到后娘般的待遇”,从装备看完全成了一支落伍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