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非杀单雄信(2)

2020-01-26 10:08 29509 移动版

  既然以尚官为尊,那《氏族志》里的众多姓氏可就要重新站队了。第一等自然以皇族为尊,第二等的好座次自然要留给外戚。第三等,则是为当时朝中历任宰相公卿预备的。要在这里有个一席之地,至少也得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显爵才行。

  不过,把可怜的崔民干往哪里放呢?我考虑再三,还是把这个郁郁不得志的黄门侍郎拈了起来,放在朝廷三品以上大员才有资格的第三等门阀士族之中。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氏族志》也就必须要妥协。旧有的门第观念自魏晋以来,传承数百年之久。其影响力巨大,即使是我,也没有办法在一朝一夕之间推倒重来。

  贞观十二年春,这部全国瞩目的《氏族志》终于最后定稿。自此以后,用官爵来排列门第等级,打破了以往纯粹以郡望作为门第凭借的老传统。它看起来不过是我那赫赫文治武功中的一项无足轻重的点缀,实际上,有了这个东西,朝野中潜在的政治力量对比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皇室和中央官员的威信自此也大大提高,这和我开科取士、设弘文馆一样,成为我化解、平衡各方掣肘势力的撒手锏之一。

  大唐创业之初,基本上是靠三种人的群策群力,才得以削平群雄、一统天下的。第一种人,自然是李家的亲属外戚。当年我兄弟数人皆曾独当一面,这就不用说了。此外还有李神通、李孝基、柴绍等人,也都是统兵在外的大员。第二种人,襄赞起兵的文臣谋士。刘文静、房玄龄、杜如晦等均属此列。第三种人,则是在沙场上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的领兵大将。李靖、李世勣、屈突通、尉迟恭等人便是个中翘楚。

  说来也甚是有趣,这些建立不世功勋的当世名将,竟然都是降将,个个来自于敌营之中,却最终为我大唐所用。这也正是我用人的不二法门——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然而,有一种人,是打死也不能用的。这类人的代表,就是单雄信。

  单雄信,曹州济阴人,骁勇过人,一柄马槊尤其使得出神入化。当时无论敌我,都尊称这位猛士为“飞将”。说起来,当时天下知名的猛将,除了我身边的尉迟恭外,可能就要数这位单雄信了。在整场战争中,他恐怕也是唯一曾有机会威胁我性命的敌将。不过,再勇猛的将领,也得跟对主人才能发挥出本身的才华。后来王世充的外援窦建德在虎牢关一战成擒,心灰胆丧的王世充最终选择了自动率其官属二千余人,前来我的军营负罪请降。而其手下大将单雄信,自然也在其列。

  大家都纷纷前来道贺,更有人恭贺我说:“大王前日得到了尉迟恭,今日又得到了单雄信。两位当世名将皆归秦王麾下,真可谓如虎添翼啊!”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我斩钉截铁地挥手:“单雄信,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