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幕后真凶,百日维新失败竟不是因为慈禧和袁世凯(12)

2020-02-02 10:38 34205 移动版

  刚毅虽灭了口,但此案为之冤狱,天下皆知,刚毅矫诏之罪更为严重。倘或言路不服,翻起案来,刚毅欲辩无辞。因此他必须设法坐实确有“谋围颐和园,劫制太后,陷害朕躬”这种谋反大逆的罪行,方能塞天下悠悠之口。

  如何坐实呢?只有迫使袁世凯作伪证。因为此案中逃的逃、死的死,皆无可对证,但还有袁世凯在,他如果否认谭嗣同曾说过要他带兵围颐和园那样的话,则全案尽翻。

  相对的,他如果承认有此事实,则唯一的活口,便成唯一的证人,无人可以指责他作了伪证。

  袁世凯岂肯被这个黑锅,但刚毅自有法子。刚毅刀笔吏出身,又任刑部尚书,在康有为及六君子罪名前轻轻加上了“纠约乱党”四个字,便成“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太后,陷害朕躬”。这唯一的“乱党”就是袁世凯。这四个字加的非常厉害,倘或袁世凯不作伪证,刚毅立刻便从“纠约乱党”四字上去追究,将袁世凯革职交刑部治罪。袁世凯当时实力还不强,只好屈服了。

  至于刚毅不怕慈禧太后指责他擅杀之罪,这是有话可以辩解的:不杀谭嗣同等六人不足以显示其“谋围颐和园,劫制太后,陷害朕躬”之罪,如此罪不成立,太后即无出而训政之必要。慈禧一直相信康有为有对己不利的“阴谋”,她为保护自己必须训政,然不杀谭嗣同等六人,太后训政无名。慈禧有此苦衷,只好隐忍了。

  戊戌政变的整个背景,非常复杂,旧与新,满与汉,官僚与知识分子,乃至还有国际背景的俄与英日,而一归之于“后党”与“帝党”。

  “后党”的成员,各有图谋,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都希望慈禧太后出而训政,深知对慈禧有决定性影响者为荣禄,因为说服荣禄的工作,进行了一两个月之久。但荣禄不为所动,其原因有二:第一,仰体太后倦勤,只求颐养天年的本心;第二,荣禄为八旗武官世家,祖父并皆阵亡,他受醇王识拔,久典禁军,现出镇北洋,成立武卫五军,得遂所愿,一意炼兵,以期抒发抱负,并不愿入掌中枢。而且,自同光以来,朝有大政,必先咨询重要疆辰,所以荣禄虽在北洋,仍能参预大政。相反,入掌中枢,并不能完全顾问军务,则一动自然不如一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