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实施新政的步伐越来越急,越来越大,内有翁同龢、张荫桓,外有伊藤博文访华,要重用客卿。在此情势下,最感威胁者有两人,一个是李鸿章。李退出总署后,变成赤手空拳,一方面惧怕翁张当国后会清算失胶州、失旅顺大连、失威海卫的责任问题;另一方面伊藤博文有组织日、英、美、中四国同盟以对付俄国的可能性,俄国对次必不肯坐视,将加大压力于李,破坏其事。但李已退出总署,无能为力,致陷于内外交迫的极大困境。
图注:翁同龢
另一个是刚毅,他为翁同龢所识拔,因翁的大力推荐进入军机处,但刚毅学问差常念白字,为翁所呵斥,刚毅怀恨在心,倒翁时刚毅就出大力,如翁复起,刚毅岂不惧报复?
因此,李鸿章与刚毅便有了一个相同的目标:阻止翁同龢复出。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办法是请慈禧太后出而训政。但既已归政,又何能无故垂帘?是故即令慈禧愿意复出,技术上也成问题;如无必要理由,英国、日本将起而干涉,引起严重的国际纠纷。
何谓必要的理由?只有一个:光绪的作为将有颠覆宗社之虞。但推行新政,方得列强赞许之际,不可能有任何重大危机发生。那就唯有一个理由了,太后的安全受到威胁,必须出而训政,保护自己。非此不足以服天下人之心,非此不足以杜列强之抗议。于是造作“谋围颐和园,劫制太后”的传说,而正好有袁世凯被提拔、伊藤博文访华两事,天助宵小,得以造作内外不同的两种都以康有为为主谋的说法。对外言康有为勾结袁世凯;对内也就是对慈禧言康有为勾结伊藤博文;而伊藤博文表示需光绪亲口一言,于是光绪召见伊藤博文时,慈禧亲临观察。光绪与伊藤博文说话所语不可闻,但表面迹象与慈禧先被告知的“阴谋”大致相合,慈禧太后因而作了训政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