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于监狱。
邓愈——建国前病死。
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
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
傅友德——因请赏田被朱元璋赐死。
冯国用——死于军中。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沐英——世代镇守云南。
康茂才——病死军中。
郭英——老病而终。
叶琛——被叛军捕获,不屈而死。
章溢——病死。
……
考察以上功臣的结局,一般认为傅友德、冯胜两人是朱元璋为了让皇孙的帝位不受任何可能的威胁而找借口处死的。如果清修《明史》没有在这两人的问题上做手脚,则这两位功臣就确实是被冤枉了。果然如此的话,则我们可以说,朱元璋找借口杀功臣并非全属编造,而是确有其事的。
二、胡蓝大案是不是冤狱?
6、胡蓝大案的复杂性
真正使朱元璋得杀功臣恶名的主要是发生于1380年的“胡惟庸谋反案”和发生于1393年的“蓝玉党案”,史书记载说朱元璋借这两件大案以“连坐”之法各屠杀了3万人和1.5万人——这两个很大的数字有值得怀疑的理由,因为清修《明史》时对明代历史有多种篡改。倘若这样的数字并非篡改而得,而是历史的真实,那就确乎更值得后世来探讨之。
怎么说呢,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谋反、结党通常是皇帝忌恨极大的罪行,惩处起来通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包括酷刑、连坐在内。所以,这两个案子的关键在于,胡惟庸和蓝玉是否真的被冤枉了,而不在于杀了多少人。如果这两位没有被冤枉,那就不能说朱元璋是借故大杀功臣。如果胡、蓝都被冤枉了,那朱元璋就理所当然应当背这个屠杀功臣的恶名。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第一,即使在今天看来,胡、蓝这两位都确乎是有谋反或骄横违法的问题的;第二,在后人看来,朱元璋当年也确有借此砍去丞相这一机构以集权于皇帝的意思;第三,清代修撰《明史》时还曾对明代的史书和史实大肆篡改和销毁的行为。以上三点混合在一起,的确构成了今人意欲洞悉这两个大案之真实详细的很大障碍和困难。
但我们姑且还是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案件罢。
7、“胡惟庸谋反案”:胡惟庸该不该杀?
胡惟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先后担任元帅府奏差、知县、通判等多种低、中级官职,在开国功臣中几乎排不上号。也就是说,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胡惟庸的建树非常小,乃至是因为追随了朱元璋,他才在乱世中混了口饭吃也不一定。总之,要把胡惟庸列为开国功臣恐怕都有点勉强吧?
应该说,胡惟庸的发迹主要是在建国以后。洪武三年(1370年),胡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又被任命为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甚至当上了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胡惟庸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并未立有大功,但因为是李善长的亲信,同时也受到朱元璋的信任,所以升官很快,可谓是权力平衡斗争中的受益者。
最初只是朱元璋帐下文书的淮西人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提拔上来委以重任,其实只是朱元璋想利用来制衡朝廷中权势最大的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一颗棋子,可是胡惟庸在当上宰相的头几年里,一方面既得朱元璋宠信,另一方面又紧紧倚靠着李善长,这使得朱元璋很不舒服,而胡惟庸本身的问题又那么多——胡惟庸眼见自己权势日大,就日益地骄横跋扈起来,比如专权擅决、受贿营私,比如结党自固、试图谋反以及勾结日本、蒙古,等等——所以朱元璋干脆就把他这一支野心勃勃且日益壮大的力量彻底给废了。之后,一不做,二不休,为子孙计,为社稷履的朱元璋又干脆那李善长这棵盘根错节的大树给拔除了。至此,朱元璋终于决定把在内心深处萌动已久的废除宰相职位的想法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