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六大未解之谜:中国此后为何闭关自守(37)

2019-11-08 17:31 3584 移动版

  郑和墓是衣冠冢?

  此前史学家们一度认为郑和墓只是衣冠冢而并非尸体。据《郑和传》所载,郑和七下西洋于宣德七年十一月六日,抵达锡兰山别罗里。在此之后,郑和又到祖法儿、木骨都束、竹步等国,再向南一直过了赤道,到达非洲最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回航。

  当船队行至古里附近时,终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这位在海上奋斗近三十年的伟大航海家,于宣德八年(1433年 )四月初(1-9日之间),在印度南部西海岸的卡利卡特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为考证郑和死后究竟葬于何处,陈显泗、马光汝及郑宽涛多方寻找证据。期间据常熟一造船厂老工人讲,古代远洋船只每艘船上都设有一间停尸房,专门用来停放将领尸体,相当于现代的太平间。

  明朝的造船技术很发达,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人死后放置停尸间不会腐烂,加之海水是咸的,将尸体用海水浸泡后,即使是夏天也不会腐烂。

  “郑和死后,宣德皇帝赐葬南京牛首山,在古代赐葬必须是尸体安葬,不可能是衣冠冢。另外在明代,用水银作防腐处理已盛极一时,即使布衣百姓存放尸体,也可以采用水银防腐。这一观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原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专家庄为玑教授就曾证实。

  何况像郑和这么重要的首领怎么可能葬于大海?”马光汝认为,明朝行游在外的海船上都备有两副棺椁,专供保存首领尸体,这些在《琉球志》上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