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永流传?谁让钻石成了爱情的信物?(2)

2020-06-28 09:15 37859 移动版

  钻戒=爱情?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回看,这个策划无疑是成功的。但站在当时的角度,开展“钻石和爱情等价”的宣传攻势,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

  虽然很早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钻石,并开始加工使用,但是它作为爱情信物的观念,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久远。而钻石在美国人心目中其实也并没有多么罗曼蒂克。

  19世纪后半期直到20世纪初,闪亮的钻石更多被视为暴发户的炫耀饰品。比如被称为“钻石吉姆”的大亨布拉迪,经常带着一身钻饰去谈生意,如果对方表现出合作意向,他经常会随手摘下一颗钻石袖扣,转赠给客户的夫人。

  但奥本海默和N. W. Ayer广告公司依然坚定地认为,“钻戒=爱情”的概念大有可为,他们的信心来自于市场调查。

  1938年,戴比尔斯公司3/4的钻石销量,来自于美国的订婚戒指市场,而购买订婚戒指的人中,青年又占到90%以上。

  相比注重传统的长者,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大众媒体和口碑传播的影响。于是,传媒成了突破口,关于钻石戒指的当代神话,也正式登场了。

1970年戴比尔斯公司刊登在平面杂志上的广告

  拿下戴比尔斯全美广告代理权的N. W. Ayer公司,为报纸和杂志提供了大量图片和报道素材,这些资料的指向只有一个——构筑起“钻石”和“浪漫”之间的联系。

  报道中要特别提及名流们为自己心爱女人购买的钻石大小,连照片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美女手上的戒指,时装设计师则会在广播中大谈特谈未来钻饰的流行趋势,他们甚至发明了一种新色彩“钻石蓝”来为自己的宣传造势。

  在N. W. Ayer的广告战略中,还有一项特别计划:高校巡回讲座。广告商们深刻地意识到,培养消费习惯要从孩子入手,巡回讲座的核心就是订婚钻戒。

  成千上万正值妙龄的少女还没有走出校门就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钻石是一份关于爱的礼物,更是一次浪漫求婚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品质越高、分量越重的钻石,代表的爱也越纯洁炽烈。

  媒体打造的神话

  在奥本海默家族和N. W. Ayer广告公司联手发动的广告宣传战中,有一点令人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他们敏感地抓住了电影这个新兴媒介,凭借着影像对大众的绝佳暗示效果,迅速将“钻戒=爱情”的观念推而广之,完成了一次对大众消费心理的完美诱导。

  广告商找到电影明星,为他们提供日常佩戴的耀眼珠宝,他们和制片人合作,在电影中引入有关订婚钻戒的桥段。从凯瑟琳•赫本到贝蒂•戴维斯,大大小小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她们与钻石的“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