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对海怪的描绘,同样也出于一种“神秘博物学” (cryptozoology)的内在动因,对神秘动物的不倦研究与书写,以系统的方式来培植对神秘动物的想象,构建出未知动物的肉身,是神秘博物学的题中之义。体现在地图与海怪的层面上,这种想象则满足了陆地居民对殊方异域的终极追问,于是,半鱼半马的海马怪、大到可以吃人的龙虾怪,甚至生着鸟翼的海龟,都一一被塑造出来。这类形象似曾相识,在我国的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就有大量相似的嫁接式海怪,可见不同文化下的人类想象颇有趋近之处。
然而,在我们的航海图中,却难觅海怪的踪影,或以为中国人务实不务虚,讲求理性,所以摒弃了地图上的海怪想象。中国古代的海图是从舆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舆图即疆域之图,带有强烈的土地观念,农业的价值观是排斥想象的,这是出于小农生产方式的因循和封闭。有一幅刊刻于十七世纪晚期的《四海总图》算是有一点海怪的苗头,该图是古代中国地图中罕见的圆形图式,中国居于中央,在外海中有散碎的海岛,按《山海经》中的名目标识为互人(人鱼)国、羽民国、无肝国、三身国等海外神异国度,只是用文字标出,并未图形写照。
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几年后获得万历帝的召见,不久即作《坤舆万国全图》(上图)进献,这幅彩色世界地图让当时的中国人感到很新鲜。地图上画有9艘帆船,在各个海域中画有鲸鱼、鲨鱼、海狮等海洋动物,依稀让我们看到了来自欧洲的海怪地图传统,尤其是那喷水的鲸鱼形象,与欧洲的古地图如出一辙。
自此以后,世界日新月异,没有一处不被探知,那些神秘地带,都已经敞亮,海怪占据地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注:本文部分引文译自Sea Monsters o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aps(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地图中的海怪)一书。
上一篇:鬼怪灵兽,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妖怪
下一篇:揭秘古希腊神话众神人物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