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绝大部分抗战文献已可数字化查阅
“我们的馆藏中不乏价值连城的抗战文献,其中很多从未曝光。”任竞介绍,在馆藏的抗战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由国民政府军政部于1942年编制的《军事工作统计》。“这份标有机密的文献上面,记载了1941年10月至1942年9月期间,全国陆军各部队现有人马统计、荣誉团队统计、游击队单位人数统计、机械化部队及机械化学校损耗特种车辆统计表等军事数据,为后人研究抗战期间全国军队人数的变化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这批抗战文献中,还有不少是关于重庆地区的珍贵史料。“有一本《重庆警察局二十九年统计年鉴》,里面用图表的方式详细记录了1940年重庆地区的户籍资料、治安、交通等状况,甚至还记载了哪些街道曾遭遇大轰炸,无疑也为研究当时重庆的治安状况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任竞说。
此外,重庆图书馆所藏的《成渝路区之经济地理与经济建设》、《成渝铁路兴筑经过》等书刊则为建国后修建成渝铁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武汉会战期间国军作战之经验教训》、《上海抗战全史》、《海军战史》、《中国空军光荣史》、《中国抗战形势图解》、《水雷战》等珍本,也为深入发掘、整理、研究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史科,填补了研究空白,对还原抗战史实全貌是难得的参考资料。
丰富的抗战文献,市民又将如何查阅呢?记者在此次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这些纸质版抗战文献都较为破旧,故不会对普通读者开放。
但重庆图书馆早在2006年就投资500多万元,实施了馆藏抗战文献数字化工程,“如今抗战书籍的绝大部分已完成了数字化,抗战期刊已全部数字化,读者可以到重庆图书馆阅读。”任竞说。
除此之外,重庆图书馆还采取了再版、出光盘、建数据库等方式,对这些抗战文献进行了再生性保护。
“抗战文献是记录那个特殊时期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得到保存,从而让后人能够铭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王志昆说。
捐书故事
神秘的捐书人“刘老太太”
在重庆图书馆,一个关于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化名为刘老太太,向图书馆捐献抗战文献的故事广为流传。
据王志昆介绍,在重庆图书馆珍藏着一本“图书清册”,翻开这本册子,会看到第一页的显著位置就写有刘老太太四个字,而后面的括号内赫然写有三个字:“刘伯承”。
“1951年2月3日及3月9日,她总共向重庆图书馆捐献了4083册图书,除了部分‘经史子集’的线装书外,也有部分抗战书籍。”王志昆说。
“当时我们为了寻找刘老太太的真实身份,可谓煞费苦心。”虽然事时隔多年,但提起当年寻找刘老太太的过程,王志昆依然记忆犹新。
据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清理旧书之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图书清册”,由于刘伯承的特殊身份,这位刘老太太究竟为何人,为何捐赠这批图书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
但可惜的是,由于事时隔多年,,并且受到文革等事件的冲击,当时的接收人员已经不在重庆图书馆,“我们只好从刘老太太所留下的信息入手,特别是她所写的刘伯承三个字。”王志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查找,图书馆终于在沙坪坝找到了一位当时的工作人员,“他亲口证实刘伯承三字为老太太亲口所说,并由他亲手写下。”王志昆说,“考虑到刘伯承的特殊身份,我们初步判断这位刘老太太和刘伯承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
谜底在上世纪80年代最终揭晓,“当年,刘伯承的三儿子刘蒙访问重庆图书馆,亲口证实这批图书为刘伯承所有。”王志昆说,“而这位神秘的‘刘老太太’也被证实明为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从时间推测,她所捐赠的图书是重庆解放之后,刘伯承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时所读之书。
刘伯承夫人只是众多捐书人的一员,正是这些捐书人的义举,让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拥有了丰富的抗战文献,为研究抗战时期的历史、文化、人文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上一篇:揭秘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和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