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图书馆的书籍被一分为二,除了部分留在南京,其余大多数搬去了台湾。
“如今,以这套当时中央图书馆留在重庆的抗战时期出版的书籍为基础,加上我们后期收集的抗战文献,让重庆图书馆成为目前国内收藏抗战文献种类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图书馆。”2014年8月18日,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说起68年前的那个夜晚,重庆图书馆的文史专家王志昆依然十分兴奋。
重图的特藏文献中心到底有多少藏书?它们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进行妥善保存的呢?记者带你走进这个神秘的“书库”一探究竟。
1、3万多种抗战文献珍本、孤本数不胜数
“请出示一下您的证件,好么?”在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门口,记者被保安拦了下来,在出示了相关证件后,才得以入内。
“从办公区进入特藏文献中心,至少得通过4道门,每道门都会履行严格的登记手续。”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告诉记者,“工作人员进入特藏文献库,必须两人同行。”
走进特藏文献中心,则是另外一幅景象——
宽敞明亮的大厅内整齐地摆放着6组特制书架,一本本早已泛黄的书籍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工作人员带着手套,正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这些书,生怕用力过猛会对它们造成伤害。在书架下面,都铺着滑轨。要打开哪一列、哪一节书架,在触摸显示屏上直接输入列号、节号,轻触“打开”键,所选定的书架就会自动平行打开。轻触“关闭”键,则会缓缓顺着滑轨平行移动,轻轻关闭。书架之间的开闭处,都装有类似冰箱内所装的胶条,“这是用来防止灰尘进入书架的。”王志昆解释说。
靠窗的位置,摆放着几台持续运转的控温控湿设备,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虽然外面是近40度的高温,但显示屏表明,这里的湿度为56%,温度为20℃。王志昆告诉记者,这里的温度常年控制在16℃-22℃,湿度则在45%-60%之间。“在上世纪80年代,这批文献还‘蜗居’在枇杷山的书库内,我们就设置了专门的图书库对这批抗战文献进行保管。”
“不是我自夸,重庆图书馆绝对是国内收藏抗战文献的主力。”任竞骄傲地说,到目前为止,重庆图书馆特藏中心共藏有抗战时期(1937~1945年)出版的图书27710种、60041册,期刊2839种,报纸207种,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变化等方方面面,其中珍本、孤本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藏有大量的民国文献和古籍线装书,其中民国文献14万余册,古籍线装书则藏有45万余册。
2、3000多公斤书籍变纸浆前被成功救下
“收集不易,保存更不易。”王志昆说,这批珍贵的抗战文献是图书馆的宝贝,享受的是特级保护。“‘文革’时期,面对咄咄逼人的红卫兵,保管这批文献的老同志用废旧的报纸代替文献交了上去,从而让它们逃过一劫。”
如果单论数量,重庆图书馆所藏抗战文献之多无疑名列全国前列,让任竞感到骄傲的不仅仅如此,还有这一本本书后面的故事。
据了解,重庆图书馆所珍藏的这批抗战文献主要有四种来源,“除了中央图书馆搬迁南京之时遗留的部分书籍,还包括图书馆的前身罗斯福图书馆成立时接受美国捐赠的12万册图书,解放后从云、贵、川等地收集而来的书籍,以及解放后社会名流、藏书大家自愿捐赠的图书。”任竞说。
“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王志昆感慨,甚至有不少抗战文献是从毁灭边缘抢救过来的。
王志昆说的是很多年前的一件旧事:建国初期,有一些市民收集了大量废旧书报、杂志,准备卖给造纸厂。这个消息不经意间被重庆图书馆知晓,立即派出一个工作组分赴重庆、成都、贵阳等地的造纸厂和废品收购站进行拦截。
“当时我们工作人员一方面到造纸厂和废品收购站采购,一方面加强与各旧书店的联系,在短短两个月里,就抢救出1673斤旧书。”王志昆说,在重庆图书馆的不懈努力下,一大批废旧书报、杂志在变成纸浆前被成功“救”下,总重量达3000多公斤。
上一篇:揭秘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和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