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张地图上,现在位于金源大酒店南边的小林子冲路的东端连接着梓园路。4月30日,记者依据这张地图,很快就从小林子冲路走到了梓园路。“可以说,长沙老城区的主要格局与当年没有什么变化,一些老街老巷都在这张地图里有标注。”成洋多次依照这张地图在长沙老城区穿行,“几乎没有失算过,不得不惊讶日制‘老地图’的精密”。
1942年1月1日凌晨5时,长沙东郊失守,日军开始集结兵力攻击阿弥岭阵地。战况非常激烈,激战中,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只能向侯家塘、小林子冲边打边撤,撤退中,日军居然从一条小巷奇袭抄了国民党军队的后路,致使一个营的国民党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与国民党守军在长沙城区的开福寺、上潘家坪、唐家巷、上大垅、湖积渡等处发生了激烈的拉锯战和巷战,而这些地名在这张地图上一眼就可以看到。
在这些地图中,有一大部分是紧邻长沙东、北两个方向的重要关隘和乡镇详细地图,如浏阳市的镇头镇、永安镇,长沙县的金井镇、安沙镇、梨镇等。三次长沙会战,日军都是从长沙东、北两个方向进攻长沙,几乎每次都是从这几个乡镇狂奔而来。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一路从金井镇驻扎到了长沙东部永安镇,另一路从安沙镇打到了捞刀河镇。1941年12月31日正处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白热化阶段,日军第3师团一路急进,到达梨镇后,就直接徒步从磨盘洲渡过了浏阳河,兵临长沙城下。“这些都说明日军是依据长沙周边乡镇的地图发起进攻的。而且,每次战败后,他们也是依据这些路线有条不紊地后撤。”成洋说,他看过不少三次长沙会战的资料,发现日军进攻和撤退的路线“惊人的一致”。
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使用的军用地图只有极少量是日军自行测量、绘制的,绝大多数是利用偷窃、缴获中华民国测绘的地图翻版印制的。成洋收藏的30张侵华日军印制的长沙地区地图,基本上是根据中华民国当局测绘的地图而来。
长沙东、北部重点乡镇和关隘都专门单独绘制了地图,连一条鲜为人知的羊肠小道都可以在地图里找到,“日军70多年前绘制的长沙地区地图,精密、详尽,有些地图至今还很准确”。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8年前,爱好收藏的市民成洋先生在一家古玩市场淘得30张侵华日军长沙地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