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保卫战:大沽口保卫战,清官兵尸横遍野(2)

2020-01-22 09:28 23808 移动版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失利后,清军著名将领僧格林沁奉旨重修炮台,在海河口南北两岸,修建了以“威、镇、海、门、高”为名的5座炮台,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这也是这座炮台建设的鼎盛时期。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大沽口,首先在北塘登陆,包抄大沽炮台,两面夹攻,致使炮台失陷。

  文史研究者张诚在看到王溪收藏的这套菲利斯·比托战地影像集后评价,这些照片是1860年大沽炮台陷落后的真实写照。如今,虽然关于1860年大沽炮台的资料十分有限,但可以这样说,当年大沽炮台的大炮在同时代中并不属于落后水平,炮台的士兵训练有素,然而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一样,炮台并没有挡住敌人进攻的脚步。“事实上,不是输在对方,而是输在自己。就拿1900年的大沽炮台来说,大炮本身是从德国进口的,安置在圆形轨道上,可以面对大海180度旋转,也可调整仰俯角,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瞄准敌舰。每座炮台距离弹药库都有一段距离,用小铁轨运送弹药,设计十分精巧。炮兵也是训练有素,当年与八国联军作战,有很多炮弹击中敌人。”张诚总结说。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软弱腐败,面对外敌时决策屡屡不力,使得当年固若金汤的炮台为战火毁坏,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外敌铁蹄的践踏,直到今天,这段令民族痛心疾首的往事依旧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