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芳,江苏兴化人,1931年出生,郑板桥的同乡。1946年担任儿童团团长。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阻击战中,张桃芳担任狙击手,毙敌214人,被荣威中国的狙击之王。
1951年11月,皑皑白雪覆盖了朝鲜的山川大地。战场的硝烟也在料峭的寒风中渐渐消散,战局暂时归于平静。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队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形成了对峙。战线基本固定。双方的较量似乎在—段时间内转移到了板门店帐篷中的谈判桌上。
但是,三八线并不是和平时期的边界线,而是百万大军对峙的前线。战场上的对话除了枪炮别无选择,而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的状况又使这种对话平添了许多奇异色彩。因此,阵地对峙中的枪炮声始终不绝于耳,大到数个山头、高地的争夺,小到单兵、单炮的较量。双方使出全身解数,力争控制战场的主动权,为停战谈判桌上的唇枪舌战提供坚实的后盾。
张桃芳所在的部队到达前沿阵地时,抗美援朝战争已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当时敌军凭恃先进的装备,时常炮轰我前沿阵地,在白天堂而皇之地晒太阳、打扑克、跳舞,根本不把中朝军队放在眼里。于是上级指示:“组织特等射手展开狙击作战,打击敌人的猖狂气焰。”
张桃芳领到一支前苏联制造的莫辛·纳甘步枪。其间因一直赶路没时间熟悉新枪,一天练习打靶,张桃芳接连三发子弹脱靶,连长骂他“吃了三个大烧饼”。此后张桃芳像着了魔一样,整天端着空枪,反复练习举枪动作,瞄准远近不同的物体,不停扣发扳机,寻找感觉;他用破床单制成两个沙袋挂在手臂上练习臂力,练到最后,他两臂带着十几公斤沙袋时,仍能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夜晚,战友们常见到张桃芳拿着空枪在坑道中对着晃动的油灯练习瞄准。一段时间后,张桃芳找到了感觉。在班长的推荐下,张桃芳开始了自己的狙击生涯。那时没有专业的狙击训练,训练员把他们带到前沿阵地,现场教他们怎么测距,怎么定标尺,怎么算提前量。许多人没想到,几个月前还打空靶的新兵,竟在不久后成为闻名军中的神枪手。
交战双方阵地平均距离400到500米,最近处仅仅有100多米。—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志愿军战士对此作了最形象的描述:“对面阵地上的美国佬,眼睛是黄的还是蓝的,都可以看得—清二楚。”这样的距离,已经进人了各种轻武器的射程,狙击战术由此应运而生。
然而在解放初期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成型的军事工业,志愿军的轻武器装备可谓五花八门,而且多是在战争中从敌人手中夺来的,很多战士手中甚至还没有枪。至于那种装备有先进瞄准设备的狙击步枪,对志愿军而言更是闻所未闻。但是,志愿军就是凭借着那—支支在今天的军事爱好者眼中已经视同烧火棍的武器,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创造出—个神话———狙击手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