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字伯陵,出生于1896年12月27日,广东韶关人,原名薛仰岳,因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薛岳父亲为其起名为仰岳,希望他能像岳飞一样,成为民族英雄。他后改名为薛岳,寓意不仅仰慕岳飞,更要身体力行。他父亲非常重视对儿女的培养,他时常教导儿子要立志习武,长大精忠报国。薛家家训就是:克复汉族,惟武是尚,经生坐谭,无当大局,亟需习戎,以应时变。可见父亲对儿子的迫切希望。
薛岳是抗战期间唯一被喻为抗日“战神”的将领,官授陆军一级上将。他历任贵州省主席、抗日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主席等职。
1921年,26岁的薛岳任职大元帅府警卫团第1营中校营长。此时,孙中山与陈炯明的政治分歧,几经波澜,最终彻底分裂。同年5月4日,孙中山以陆海空军大元帅名义下达北伐令,薛岳随孙中山赴广东韶关。不料陈炯明部下突然发动兵变占领广州,并向孙中山致电,要求恢复陈炯明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职务。6月1日,深知陈炯明不会加害于他的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毅然回到广州,准备劝服陈炯明及其部下,但是无人响应。孙中山此时在广州已经没有任何权力了,但是陈炯明部下嫌其赖在广州不走,索性决定使用计谋赶走孙中山。
6月15日傍晚,率警卫营护卫孙先生夫妇下榻粤秀楼的薛岳收到情报,陈炯明部下叶举计划当夜采取军事行动。他马上告知孙中山秘书林直勉、参军林树巍,请他们火速通报孙中山,并请先生乔装成出夜诊的医生,趁天黑通过陈军哨站,直奔广州天字码头,登上永丰舰。
当晚,陈炯明所部叶举果然对总统府采取军事行动,集结士兵2万多人,而驻守大元帅府的警卫部队只有800多人,情况十分危急。然而薛岳指挥若定,将宋庆龄平安地撤离到永丰舰与孙中山会合,并率所部以少敌众击退对方多次攻势。
期间陈炯明部下向孙中山提出谈判要求,鉴于北方徐世昌已经下台,请孙中山兑现当初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被孙中山拒绝。孙中山仍然坚持留在中山舰上,与岸上的陈部交火。他迟迟不愿意离去,因为他期望广州城内很快发生他所期待的变化,以及能够获得广州民众舆论的支持,可惜陈炯明民望甚高,当地很多舆论指责孙中山向广州城内发炮,杀害无辜市民。根据梁基永先生发表在《羊城晚报》2011年11月13日B0版的一篇文章《“孙大炮”名不虚传》,将当时发炮细节描述如下:“船驶到白鹅潭中央,孙下令开炮,由于没有海军总长的命令,加上顾虑伤及城内民众,船上没有人敢动手,据文献记载,孙中山‘亲发数炮’,又督促炮手连发七十余炮。--孙中山早年被人称为‘孙大炮’,这下子,倒真是名下无虚了。但孙放炮后,陆上部队并没有响应动手。”
下一篇:雍正乾隆为长寿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