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陈、粟基本上是在一起的。江南指挥部时,陈当指挥,粟当副指挥;江北指挥部时,陈当指挥,粟当副指挥。陈到军部代军长,粟当一师之长,上下级联系从未中断。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陈当司令,粟当副司令,又在一起。渡江战役后,陈毅从中野回来了,陈当华东军区司令,粟当副司令,陈、粟又结合在一起。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个调总参谋部,一个调外交部,两人才分开。可以说,他俩是上下级,是同事,是儿女亲家,又是一对亲密的战友。有人说,陈、粟俩人各有各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俩人的优势,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有人说,毛主席把陈毅和粟裕配在一起,配得真好,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是谁也离不开谁的一对好搭档。
粟裕认为,陈毅是华东战场的主心骨、顶粱柱
陈毅对粟裕的军事才华、指挥艺术和远见卓识一向是钦佩的。在陈毅看来,华野的军事指挥主要在粟裕,粟裕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助手,军事上不能没有粟裕,他对粟裕的战役指挥非常放心、非常放手,赞扬粟裕打的许多胜仗。得知粟裕指挥的卫岗伏击战取胜,陈毅早在1938年6月就有诗祝贺。诗云:“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早迁,脱手斩得小楼兰。”后来的黄桥决战、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均有诗庆贺。在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前,陈毅就向毛泽东建议,军事上多由粟裕下决心。毛泽东采纳了陈毅的意见,决定将野战军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毛泽东下令将战役指挥权交粟裕负责后,粟裕明确表示:“我长期在陈毅同志领导下工作,对他十分尊敬和钦佩,在他的领导下心情很舒畅,现在中央、陈毅同志要我担负这个重责,我决心竭尽全力地挑起这副担子,当好陈毅同志的助手,使陈毅同志用更多的力量抓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