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人说:“关羽即便打败了徐晃也无法继续进攻,因为后来曹操的主力云集摩坡,连张辽、夏侯惇都来了。”
这个说法忽略了一个最主要的事实:曹操之所以敢召集东路大军云集到中路的摩坡(摩坡在今河南许昌南部),那是因为此时孙权已经暗中和曹操达成盟约,曹操知道孙权要偷袭荆州,因此他才敢将驻守东路的“二十六军”调回中路。
真实的情况是,于禁战败后,曹操手中已经无兵可用,他给徐晃的殷署、朱盖十二营(汉代一营正常编制约两千人,十二营约两万多人)是他最后能用的血本。
曹操考虑迁都避开关羽的锋芒,这才是曹操当时最真实的想法!
我们顺便说一下“隆中对”,按照诸葛亮的设想:刘备取益州荆州后,一路出关中攻长安,一路出襄樊攻宛城洛阳,而孙权从东路配合,进攻扬州徐州一线。
诸葛亮认为这种态势达成“则天下可定。”
从主观上说,建安二十四年这种态势确实达成了。关羽当时的游骑甚至已经插到距离许昌只有不足百里的地方!
历史上说的关羽“威震华夏”,名副其实!
我们现在来看,假如当时孙权不偷袭荆州,而是从扬州一线北进,那么曹操的结局就不是迁都可以解决的了。
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复兴汉室”战略是绝对有可能实现的。
但是可惜,孙权没有按照刘备诸葛亮设想的那样去做,他暗中将矛头对准了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