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吞噬行星 周边尸横遍野

2020-04-03 13:12 3183 移动版

   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和地球相当,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在4颗白矮星周围,英国华威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发现了与地球惊人相似的行星的碎片。科学家表示未来的地球可能也会像这些行星一样,遭受被撕裂的厄运。现在,这些体积较小的密集恒星正在吞噬行星的“ 尸体”,其中至少有一颗正在吞噬行星的星核——富含铁、镍和硫——吞噬速度在每秒100万公斤。

 

  在行星碎片构成的尘云周围,华威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发现了4颗白矮星。白矮星是类日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一旦内部的高热原子核反应熔炉燃烧殆尽,恒星便进入这一阶段。借助于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家对这些白矮星的大气化学构成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观测。观测结果显示,4颗白矮星周围的尘云中最常见的元素是氧、镁、铁和硅。这4种元素在地球中的比重达到9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