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是怎样粉饰历史掩盖罪恶的(4)

2020-05-22 09:31 26021 移动版

  在整个明朝及清朝前期统治的3个多世纪里,在渝东南、黔东北、鄂西、湘西毗邻的武陵山与云贵高原东部的广大区域内,发生过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针对苗、土家、布依、仡佬、侗、水、彝等少数民族的“赶苗拓业”行动。剿杀、驱赶原住民,由屯住的官兵、土司、移民重新开拓家业。这种“赶苗拓业”天人共愤的暴行,首倡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贯穿于整个明王朝统治时期。然而纵览朱明官方档案却找不到片纸只字记载一件血案,唯有《皇明宝训》里的假仁假义之词不绝于耳——太祖曰:“溪洞之民引诱猺獠为寇,此诚有之。然其间岂无良善?若一概捕戮,恐及无辜。大抵驭蛮夷之道,惟当安近以来远,不可因恶以累善。非实有左验,不宜捕戮。”

  作为一代暴君的典范,朱元璋此人对儒家宗师孟子的民本精神恨之入骨,当他读《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曾咬牙切齿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恨不能把两千年的古人孟子明刑正典。然而不能加刑于古人,他便动了歪脑筋下令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又明告群臣,有敢劝谏者,以“大不敬”论罪处死,“命金吾射之”。翌日主管天文的官员奏报说文星黯淡无光,朱元璋心生疑虑,认为是上天在示警。于是朱元璋不得不又下了一道谕旨:“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算是极不情愿地把孟子的牌位又请了回去。然而,朱元璋终究是耿耿于怀余恨难消,于是命令臣下“删孟”,并且他自己也亲自上阵,将孟子那些富有民本精神的名言尽皆删去,共砍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70多条,编就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然而在朱明官方档案《皇明宝训》中,朱元璋对孟子的恨之入骨却荡然无存,只见老朱尊孟的和蔼可亲——太祖谓工部臣曰:“孟子传道,有功名教,历年既久,子孙甚微。近有以罪输作者,朕闻即命释之。假令朕不知之,或致死亡,则贤者之后寝以微灭,是岂礼先贤之意哉?尔等宜加询问,凡有圣贤之后在输作者,依例释之。”

  朱元璋的凶残本性于洪武三十年七月在国子监对学生们的一段训话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南雍志》里记载了这段标准元代白话口语的训话:“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宋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如今着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着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反学规的,若祭酒来奏着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今后学规严谨,若有无稽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帖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很明显,这正是朱元璋的标准口语。老朱老而弥坚,在训话中恐吓学生,如果违反学规,全家发配充军去“烟瘴地面”,如果写帖子提意见,不仅要临迟处死,全家也要抄没,发配去“烟瘴地面”。然而在《明太祖实录》里,老朱的残暴个性荡然无存,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关心教育爱护莘莘学子的慈父,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太学育才之地,朝廷厚廪禄、广学舍、延致师儒,以教诸生,期于有成,为国家用。近者师道不立,学规废弛,诸生惰业,至有不通文理,不精书筭,不谙吏事,甚者抗拒师长,违越礼法,甚非育材养贤之道也。向者已令条陈学规,俾师生遵守,尔等宜申明之。”

  从伪造历史这一点来看,朱元璋的“不要脸”,真真达到了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因为他彻底把“不要脸”三字落到实处,竟然伪造出一张假脸来示人以慈眉善目。那张假的“慈眉善目”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那张真的“奇骨贯顶”则悬于南京明孝陵享殿内。当今中学历史课本上的插图朱元璋像即为后者。

  连脸都不要,其人留下的历史有多少可信度自然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