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未打过败仗的开国上将竟是他?(3)

2020-03-08 11:04 22210 移动版

  三军用力,当晚,定边城一举攻克。彭德怀再次来电:“你们敢于负责的机动灵活,攻克定边,庆祝胜利!”而上面这段,在《亮剑》中也有类似情节。

  官再大打仗也要冲在最前面

  “李云龙”为人称道的一点,也是部下最佩服的,应该是率队冲锋在最前面,白刃肉搏,这在现代军事史上是很少见的。而现实中,韩先楚不管是当师长或是军长,都是一如既往地与士兵一道冲锋。还是1936年打定边那一仗,78师3团总支书记石厚刚刚随部队冲上城头,就见到了师长韩先楚,不禁大吃一惊:城门还没打开,你从哪进来的呀?到辽沈战役攻打锦州,也是刚刚突破,他就进去了。解放海南岛,他是登岛作战的最高指挥员。1950年3月,韩先楚反复研究潮汐、风向后,越级向党中央、中央军委立下“军令状”:“如果兄弟部队43军没有准备好,我愿亲率40军单独渡海作战。”4月16日,韩先楚率300多只风帆船,作为第一波突击队登上了海南岛,大部队随后跟进。薛岳的4个军,陆海空10万人苦心经营的“伯陵防线”土崩瓦解。

  在韩先楚看来,战场瞬息万变,他必须亲临前线,在第一时间做出决断,随时捕捉战机。而且他需要士兵们看到他,知道他就在他们身边,特别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战将韩先楚》的作者张正隆认为,韩先楚胜仗连着胜仗,除了智谋、胆识以外,就在于他永远是严谨的、认真的、兢兢业业的。他从未犯过常胜将军通常都会犯的那种错误,原因之一就是他热爱他麾下的那些官兵,他小心翼翼地计算着胜利的代价,就像个守财奴绝不肯轻易花掉每一分钱。“脑袋掉了就安不上了”,这是韩先楚直到去世前还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个在士兵的流血和战友的牺牲中受到赞扬的人,必须永远保持谦虚。”艾森豪威尔的这句话,韩先楚也说过。

  有疑问常胜将军打过败仗吗

  张正隆为《战将韩先楚》的创作耗费了两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和采访,采访的对象包括部队官员、军史专家等百余人。韩先楚指挥过的胜仗很多,但张正隆希望也能找到韩先楚打过的败仗的例子。“选一两个比较典型的剖析一下,这对此书应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成问题的。”张正隆起初是这么想的。

  可一着手,包括军史专家在内的许多人,却说韩先楚没打过败仗。对于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这可能吗?张正隆很是疑惑。

  为此,张正隆特意查阅了韩先楚指挥的各个战役资料,其中第四次临江保卫战前攻打通化,韩先楚率4纵10师主攻,3纵配合。激战三昼夜,部队伤亡很大,仅仅攻占几个外围据点。从来都是攻击向前的韩先楚,这回不干了。战后他还作了检讨:这仗打急了,打冒失了,打莽撞了,教训不少。

  就这次攻打通化而言,无论后来的文字将战斗怎样描述,都不能掩盖一个基本事实:他们没有达到战斗目的,而敌人守城成功了,这会是韩先楚的一次败仗吗?张正隆发现,作为“指挥”的关键环节、重要标志的战斗决心、方案并不是出自韩先楚,而是来自辽东军区。是辽东军区命令韩先楚去打的,他只是具体的前线指挥员,而最后还是他下的决心报告军区撤出了战斗,这个“败仗”能算到韩先楚头上吗?

  张正隆到底没有发现韩先楚明显打败仗的例子。韩先楚从红军时期开始,再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又跨过鸭绿江与当时头号强国交战,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各样的仗他都打了,都打得那么漂亮。“问题不在于他打没打过败仗,也不在于像他这样的将军有几多,而在于他这个放牛娃是怎样成为这样一位将军的。”张正隆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