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起源与发展(4)

2019-01-25 14:06 3631 移动版

  语言和文化的扩散一般存在两种模式:一为人口扩张,即人口迁徙模式;另一种为文化传播模式,即人群间有文化传播,而基因交流却很有限,那么,汉文化在由北向南传播的过程中是否也伴随着这两种模式?南北汉族在父系上基因十分相似,在母系上基因差异显著。人体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Y染色体是由父系遗传的一种性染色体,由于在人类遗传过程中不会出现重组,因此能稳定而丰富地记录人类遗传信息,通过对Y染色体的研究,能较为直接地揭示人类起源和演化的过程。测定和分析了来自南北28个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汉族人群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和线粒体DNA,这些样本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份。将汉族线粒体DNA序列归入不同的世系类群并统计出其分布频率,结果发现,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非常相近,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响很小。

  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南北汉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南方汉族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总体上,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父系比母系高得多,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的贡献比例由北向南递减。北方汉族人群带到南方的先进文化将南方人群同化,但无法改变当地人身上的遗传基因。汉族人口的迁移带动了汉文化的扩散,文化无法改变遗传基因。源于黄河流域到后期始于长江流域的向周边和边远地区的扩张,在遗传上并没有取代这些地区以前存在的人群,相反,只是从文化的角度将当地人的基因库同化为汉族的一部分。中原地区汉族人群向南方和西南方向的扩张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征服过程,直接结果是汉文化的渗透和同化。

  我国的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汉族本身是多源的基因库被同一个文化(汉文化)同化、融合和统帅的产物。虽然人群的迁移性很大,由此导致较高的基因流,这虽然或多或少地模糊了人群扩张分化的历史,但历史的痕迹显然在遗传上还是有所保留。汉文化的扩散中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迁徙,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机制符合人口扩张模式。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群分布极为相似;其次,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方面都十分可观。在汉族的扩张过程中,南方汉族与南方原住民族发生了基因融合,但这一融合具有性别偏向性:融入到南方汉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北方汉族的男性对南方汉族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像楚汉战争、黄巾之乱、靖康之难等一系列导致社会动荡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