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操为何死于洛阳却不葬于洛阳(4)

2020-04-24 14:36 14103 移动版

  “洛”字第二次出现,曹操已经35岁,时在190年,天下已经大乱:董卓挟天子自洛阳迁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

  接着,“邺”字第一次出现,“是时,(袁)绍屯河内(今焦作一带)……(冀州牧韩)馥在邺。”袁绍等围而不攻董卓,曹操悲愤地说:“我们举义兵除暴,现在大军已经集结,诸位还犹豫什么?先前董卓要是听到我们起兵,还能挟天子据险而号令天下,尽管无道,却是大患;此时他焚烧洛阳,劫持天子迁都长安,天下无不为之震惊。这是天亡董卓,一战而能救天下,机不可失呀!”

  曹操部卒无几,却奋勇当先举兵挺进虎牢关,战而不利,士卒伤亡惨重,曹操被流矢射中,战马被射杀。堂弟曹洪将马给了曹操,他这才趁着夜幕得以逃生。此前,曹操拒绝了董卓的以骁骑校尉相许的“合伙”邀请,孤身逃出洛阳(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虎牢)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在开封“散家财,合义兵”,刚刚几十天。

  曹操迎天子迁都于许

  说曹操,质疑曹操墓,不必搞得剑拔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