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率领万余部卒西进到攻进咸阳,已拥兵十万,于不显山不露水之间,终结了大秦帝国,刘邦更像是推倒大墙的那最后一根手指头的力量。
项羽虽然成了天下霸主,却发现刘邦成了楚怀王那个“先入关中者王之”的赌约的赢家。
赌约是没有用的,大乱之世,实力才是第一位的,项羽岂能让战争的最大利益拱手让给泗水亭长。
项羽兵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距刘邦的霸上相距四十里,态度很明确,不听话就打。
双方的实力差距是明显的,刘邦很明智地放弃了与项羽对抗,亲赴鸿门宴,软化了项羽已经举起的刀子。
当然,项羽之所以未杀刘邦,并不仅仅因为泗水亭长几句甜言蜜语和项伯的吃里扒外,更具决定性的是项羽在秦国灭亡后的政治理念是想建立的是一个诸侯并立、楚国为霸的新春秋时代,而不是想吞并诸侯,建立一个统一集权的帝国。
项羽和刘邦的政治理念上的差异,恐怕才是决定楚汉之争的真正命门,也是项羽真正的致命软肋。
刘邦灰溜溜地退出了咸阳,但其实他在这里留下了很多东西,约法三章、废秦苛政,美女财富丝毫不动,这些都为刘邦的再次归来打下了基础。
项羽入咸阳,杀子婴,烧阿房,掳美女,抢财富,加上之前曾经坑杀秦兵二十万,关中父老对楚霸王的印象分相当低。
入驻关中后,项羽作出了一个几乎是他政治生涯中最错误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分封诸侯。
大秦帝国在他眼中成了一块大蛋糕,被他分成了十八块,分给了各路诸侯和小弟。
刘邦分到的蛋糕是巴蜀汉中三郡和汉王的封号。
关中这块蛋糕一分为三,分给了秦国的三个降将:章邯为雍王,分咸阳以西地,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分咸阳以东地,都栎阳;董翳为翟王,分关中东北地。
西魏王、河南王、韩王、代王、常山王、殷王、常山王、九江王、衡山王、临江王、燕王、齐王、胶东王、济北王,一时中原诸侯林立。
当然,最大的一块蛋糕是留给自己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名称比其他诸王长,还有个霸字,封地也比其他诸王大,占据梁、楚之地九郡,都彭城。
但是项羽给自己留的蛋糕里没有关中,这给他失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05年四月,各诸侯在垓下罢兵,各就其国。西楚霸王也喜气洋洋地带着大军衣锦还乡,回师彭城,他不知道,江湖并没有因为利益还算平均的分配而变得安定。
他的分封战略里有着对他致命的失策:第一,将威胁最大的刘邦分到巴蜀、汉中,邻近关中,随时可长驱直入,直取关中(尽管刘邦入汉,烧尽栈道),而兵家必争的关中之地却给了实力很弱的秦朝三降将,等于直接将关中置于汉王刘邦口边;第二,项羽麾下的战将英布、章邯、司马欣、董翳、田安等被封为王,直接削弱了项羽自己的实力;第三,尽管项羽自以为很公正了,然而分配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一些功高而未封王者,如彭越、陈馀、田荣等,和另一些被迁贬诸侯如魏豹、赵歇、韩广、田市等辈,都对现状不满,新一轮的冲突在所难免。
项羽回到彭城老家不到一个月,诸侯们就打起来了。
最先开火的是没当上王的田荣与彭越,联合起事,杀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将去齐地任王的田都打跑回楚,三齐之地皆归田荣、彭越所有。
北方也没有消停,燕王李伟广在巨鹿之战时未救赵,又未随项羽入关,被迁徙为辽东王,封地变成了辽东,原来的封号和地盘被项羽封给了跟随项羽救赵入关的燕将臧荼。新、旧燕王在燕地开火,最终臧荼杀韩广,兼并了辽东之地。
赵国当初最资深的一对老搭档陈馀、张耳也开始内讧,两个人一起事参加陈胜、吴广起事,一起扶立武臣、赵歇为赵王,而现在赵歇被迁为代王,张耳却被立为常山王,陈馀被仅被授南皮三县之侯,陈馀心里相当不服气,向张耳发起了进攻。张耳失败,逃亡投靠了刘邦,陈馀重立赵歇为赵王。
天下大乱,刘邦当然不会闲着,于八月发动了兼并关中之战,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消灭了关中的三王。
这些动乱直接破灭了项羽统领诸侯、和谐共处天下的美梦,十八王共天下慢慢演变成了楚、汉、燕、赵、齐五强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