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首次出土的黄金面具(4)

2019-08-16 09:01 4710 移动版

  象雄在唐代时候才开始出现在汉文文献中,被称为“羊同”。《唐会要》记载了吐蕃征服(642年)前象雄国的统治范围和丧葬习俗:

  “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鼻银齿……”

  这里记载酋豪死后“易以黄金鼻银齿”,可能指的就是黄金面具之类的器物。使用这些黄金面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古代象雄人眼里,它们具有什么样的超能量呢?文献里并没有给出更多解释,但是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即酋豪在死后要经历一系列“抉去其脑”、“剖其五脏”的尸体处理方式,这与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相对应。在故如甲木墓地,考古学者们发现了尸骨在埋入前要停厝一段时间和进行二次葬的证据;而萨木宗墓地的尸骨上,更是发现了大量确定无疑的刀痕,很可能是在死后进行剔去皮肉的丧葬方式。

  这是西藏天葬的早期形式?或是为了能够更长久地保存而剔除软组织,留下坚硬的尸骨?虽然我们对于这一葬俗的深层原因还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黄金面具最基本的功能可能是用以在尸骨最终埋入墓室时进行面部装饰。用朱红色的颜料涂在面具的五官轮廓上,可以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的形象,用金灿灿的贵重金属衬上金灿灿的丝绸覆面,打造出王者风范,既可以维护死者最后的尊严,也体现了他所拥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希腊文化中的迈锡尼文明和欧亚草原地带,黄金面具在不同时期都出现过。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发现大批各种材质的丧葬用面具,据说是用以隔离死者,避免伤害到活着的人。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新疆昭苏县波马等地都发现有黄金质地的面具,时代在公元3-5世纪前后。金面具在不同地区的发现,为我们深入解读喜马拉雅地带的黄金面具提供了一个文化大背景。虽然离最终答案距离还很遥远,但我们期待着下次的阿里之行会有更多的惊喜,帮助我们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金面具,找到打开象雄文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