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比反物质多?
为什么宇宙中物质的数量比与其电荷相反、自旋方向相反的“双胞胎”——暗物质的数量多?这一问题也可以理解成,为什么万事万物会存在?一种假定认为,早期宇宙中的能量应当混合生成了数量相等的物质和反物质,它们随后本来应该彼此湮灭的:质子会同反质子相互抵消;电子和反电子(正电子)、中子和反中子相互抵消等等,结果就是,在一个无质量的“苍天”里,只留下一片光子的海洋。
但事实却是,某种神秘而非常有用的机理让天平向物质一方倾斜,留下了足够的物质,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布满恒星的星系、宇宙以及我和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以接受的解释。
宇宙的终极命运如何?
宇宙的终极命运主要仰赖一个未知的因子: Ω,这是用于测量整个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密度的值。
如果Ω大于1,那么宇宙中的时空就会像一个巨大球体的表面一样“关闭”。如果没有暗能量“作祟”,这样的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并朝相反的方向运动,那就是开始萎缩,最终在一个名为“大坍塌”的事件中灰飞烟灭。如果宇宙是“关闭”的,而且也存在暗能量,那么球星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
相反,如果Ω小于1,那么宇宙时空将像马鞍形那样“敞开”。在这种情况下,其最终命运将是“大凝固”(Big Freeze)之后的“大解体”:首先宇宙不断向外膨胀,星系和恒星将被撕裂,所有物质成为极寒冷的孤零零的碎片。接下来这种加速会变得非常强烈,足以让将原子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作用力溃不成军,万事万物最终都将被掰开。
如果Ω等于1,宇宙是平的,那么它会像个无限的水平面一样朝各个方向延伸。如果没有暗能量,这样的一个平面宇宙将永远延伸下去,但延伸的速度会不断降低,最终接近静止状态。如果存在暗能量,那么这个平面宇宙最终将经历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的膨胀,最终导致“大解体”(Big Rip)。
测量如何让量子波函数塌缩?
在电子、光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组成的奇妙国度里,量子力学就是统辖一切的“国王”。粒子的行为不同于小球,而是像波一样在很大的范围内传播。科学家们用一个“波函数”或者概率分布来描述一个粒子。这一函数主要描述的是粒子的位置、速度以及有些属性更有可能是什么,而非这些属性就是什么。
在通过实验对粒子的属性进行测量之前,粒子所有的属性(比如粒子的位置)实际上都有一个范围值,但是在测量之后,粒子的波函数就“塌缩”了,仅仅采用一个位置。
那对一个粒子进行测量如何以及为什么会使其波函数塌缩,从而产生一个我们觉察到其存在的具体现实呢?这个测量问题似乎是个难解之谜。但这个谜题的答案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现实,或者是否真的存在现实这些问题的“钥匙”。
下一篇:西施失踪未解之谜:被杀人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