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永乐’根本不曾有过二十三年,到1424年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就终止了!”潘群教授的一番话,为“永乐十九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过,1983年10月于江苏太仓县城厢公园“树萱斋”西壁内发现的《周闻夫妇墓志铭》似乎可以说明什么。
周闻曾五次参加下西洋的活动,周闻墓志铭全名为“明武略将军太仓卫付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铭文记载了周闻五次参加下西洋活动的日期,即永乐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和宣德六年。其中永乐十九年载:“中道取回”。永乐二十二年尚有一次筹划中的远航,但因“仁庙(仁宗)诏停止之”而没有进行。
那么,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为何要“中道取回”呢?
失宠缘于三殿火灾
“永乐十九年(1421年)太重要了,可以说是郑和下西洋的‘转折点’。时年明代迁都北京,当时郑和已经不受宠了,好多大臣也都纷纷批驳郑和下西洋一事。”潘教授答道。
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明成祖朱棣便征调23万人,仿照南京明故宫样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十九年(1 421年)正月,故宫主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完工,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也正是这一年的二月,处在官场事业巅峰的郑和奉旨从南京开始了第六次下西洋旅程。
然而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刚建好的三座宫殿突遇火灾,翰林院侍读李时勉等人向明成祖进言,说这是下西洋劳民伤财所带来的恶果。由于当时迷信盛行,明成祖心中也很犯疑,“这是否是苍天的惩罚”。于是,其下令停止在西洋购买一切物件。
自此,明政府官员中对下西洋的非议愈渐多了起来,就连当初竭力歌颂下西洋的大臣,此时也站出来反对,认为下西洋在物质上耗费巨大,人员也有相当损失。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暴亡,其子仁宗继位后再次下令停止下西洋的活动,郑留守南京,负责修理南京宫殿。
上一篇:阿房宫千古之谜 么到底毁于什么
下一篇:杨贵妃死亡之谜:逃到日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