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陵空穴未解之谜 死了还是出家了(5)

2020-06-02 10:22 3249 移动版

  顺治十六年(1659),虽然顺治帝与僧侣之间的禅佛活动相当频繁,但作为九五之尊的顺治帝,当时其弟子身份还仅限于佛门。

  佛法的教义、僧侣的禅佛,对顺治帝的影响的确很深,也许佛法的修身养性、戒骄戒躁法以及淡泊人世一切名利是非的观念,正好能填补性格焦躁、粗暴的顺治帝的空虚的内心,这也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柱。

  顺治帝信奉佛教如此痴迷,是有历史根源的,那是他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环境和心理、身体的需要。由此看来,顺治帝最终剃光头出家受戒,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顺治十七年(1660),对顺治帝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一个爱妃死了,顺治帝就哭死闹活地要陪伴而去,他的生母孝庄皇后也劝说无效;他最尊敬的保姆也来奉劝,依旧无济于事。结果,整个皇宫被闹了个底朝天。对于这样一个胡搅蛮缠的皇帝,又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孝庄皇后实在没有了办法,只好派很多人昼夜看守他,不让他自杀。或许是佛教的心法发挥了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之后,顺治帝也渐渐地冷静了下来。但看破了红尘的顺治帝,在心里下定了决心: 披缁山林,孑身修道,不再与俗人相混,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主意已定,顺治帝就开始了有预谋的准备,既然皇太后看得紧,不能随意出宫,那么顺治帝便想起了住在北京的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的茆溪森和尚。茆溪森和尚是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在辈分上还是顺治帝的师兄。同年十月中旬,顺治帝终于把茆溪森和尚请进了西苑(今中南海),逼他为自己剃度,在万善殿履行了净发仪式,算是初步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