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1:星球运动
德国学者玛丽亚·莱因切在经过30余年潜心研究之后,提出相同的理论。她解释道,这些直线与螺线代表星球的运动,而那些动物图形则代表星座。在所有的理论中,最出名却又最牵强附会的要数埃里克·冯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战车》一书中所作的解释:这些是为外星人来参观而留下的入口处标记。另一种同样异想天开的妙说是,古代时,这里的人乘坐在热气球上留下这样的残迹。这一猜度的依据是,这些图案在空中才看得清楚,还称图案中有许多看上去很可能是当时为使气球飞离地面时那些燃烧物留下的痕迹。不过,乔奇艾·冯布鲁宁又声称这是赛跑比赛时留下的轨迹。
猜测2:地图
考古学家乔斯依·兰其奥则更直接而简单地把这一切解释为地图,标出的是一些进入重要场所的通道,比如地下水渠等等。古人因为没有纸张来作为记录信息,只好通过大地来纪录水源标记,并且,比例是一比一。对于地上画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图案,那就更好解释了,就像我们现代人给周围地区起的名字对于这些图案形成的时间的争论则少多了。
考古学家们最新的估计是出现在公元1世纪前后,这估计比原先的推算更早些。然而,不管是行家还是非专业的分析家都无可置疑地对其魅力感到难以抗据。为了让它们能一直保存下去,当今已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例如,参观者不准步行或驱车前往。在纳斯卡北部20公里处,建了一座瞭望塔,专为不宜乘飞机的游客们,提供斜向观望其中三个图案的机会。倘若站在平地上去观看,那么这些奇妙的图案将即刻失去其所有的魅力,因为它们规模之大,式样之繁多,是难以被觉察的。
纳斯卡山谷这块辽阔的考古沃土,还孕育了一座座卡瓦奇锥形塔。那里众多的土砖建筑和昆切(用木条,藤,竹等捆绑在一起,外面涂盖泥土的建筑)虽然平淡无奇,但是有几幢建筑物运河不一般,它们也许是公众聚会进行祭奠活动的场所。
特殊寺庙
这是一座有石阶的塔状寺庙,建造在一个斜坡上,随坡度逐渐增高到20米。庙前及最高处,都有长方形土砖砌成的墙。寺庙底基周围有用土夸砌的房间,还有一些广场,其中最大的有45×75米。在纳斯卡文化早期(从公元100—800年间),教士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那里的宗教活动却鲜为人知。不过,后人能从那里的陶器以及纺织品上的动物图案推断出几种当时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如:猫科动物。另外,那里还埋着不同时期的一些墓穴,从有些墓穴中,人们还挖掘出一些当时的纳斯上学人所使用过的陶器和吃过的食物。
在秘鲁许多博物馆里存放着许多展现纳斯卡各个时期的文化的陶制品,其中最出名的是存放在利马的一件精品。早期的陶壶以其现实主义手法之描绘为特点,壶上用多种色彩画出各种飞禽走兽(秃鹰、美洲驼、蜂鸟等动物)以及庄稼(玉米、辣椒、利马豆等)。后期的图案就更抽象了,而陶壶本身则更笨大了。
纳斯卡线条制作过程探秘
然而,纳斯卡线条太巨大了,人们在地面上根本无法识别,以至于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被人们从飞机上全部发现。但是,这些线条是在2000年前创造的,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掌握现代飞行技术,那么,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又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那些动物图案来的呢?
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纳斯卡线条。作为一个数学家,她特别想知道那些纳斯卡人在设计和刻画线条时是否依据了几何学原理,她发现许多线条爬坡穿谷,绵延很长距离却能保持笔直,很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画线的标准,只要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那么,整条线路就能保持笔直。
上世纪80年代,纳斯卡镇的学生们在赖歇的带领下,向人们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条纳斯卡线条的:首先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闪光的白沙,反衬着周围富含铁矿的岩石,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也许,这就是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吧。
尽管赖歇的实验形象地验证了她的假说,但是,有一点,她的实验无法解释,那就是,在纳斯卡地区不仅有大量的直线条,还有众多的弧线所组成的图案,比如,那只长达100多米的猴子。
上一篇:让人面红耳赤11个事实
下一篇:双鱼玉佩与彭加木失踪事件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