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法师天竺取经的前因后果(3)

2019-07-17 17:57 10601 移动版

  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玄奘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652),玄奘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宗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玄奘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又迁居宜州宜君(今陕西宜君县)凤凰谷玉华宫。玉华宫的前身是仁智宫,高祖武德七年(624)五月建造。太宗贞观二十一(647)七月扩建。二十二年(648)四月,太宗御制《玉华宫铭》,诏令太子以下并和。

  显庆五年(660),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六百卷的巨著。从此以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一卷后,遂成绝笔。十九年来,玄奘个人共译出梵文佛学经典《显扬圣教论》等七十四部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案:何磊《三藏法师玄奘传》云为“一千三百三十四卷”)。其中的“唯识”是玄奘最感兴趣的部分。后来,这些佛经被传往朝鲜半岛和日本。

  玄奘除将梵文经书译成汉文外,还将汉文《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为促进中印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而成的《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别称《西域志》、《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行传》、《玄奘别传》等,共十二卷。《大唐西域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以玄奘赴五部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游学亲历和见闻所及一百三十八个城邦、地区、国家为目,记叙其历史、地理、交通、物产、风俗、宗教、种族、人口、政治、文化经济等情况,还有大量关于佛教圣迹和神话传说的记载,凡十二万言。为研究中亚、南亚社会历史和中外交通的珍贵历史文献。此书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一些同类著作相形见绌。如隋代吏部侍郎裴矩所撰《西域图记》、唐初出使西域的王玄策所撰《中天竺国行记》,以及唐高宗时史官奉诏撰成的《西域图志》,今皆不传,唯独《大唐西域记》流传不衰,备受中外学者的珍重。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棕等人根据玄奘法师西行事迹撰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玄奘法师于宜君县玉华寺圆寂。年六十五岁。高宗闻知,悲伤不已,为之罢朝。四月十四日,遵玄奘遗嘱,将其灵柩安葬于长安东郊白鹿原云经寺。据说,出殡之日,送葬者达百万之众,而夜宿墓地者少至三万之众。总章二年(669)四月,高宗命将玄奘法师墓迁葬于长安南郊樊川北少陵原(又称凤栖原)畔,并在此筑有舍利塔。次年,又因塔建寺。据说,肃宗曾来此游览,御笔塔名为“兴教”,故称该寺为兴教寺。

  我国古代著名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说唐僧是金蝉子转世,虽然作者取材于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但人物安排和故事清洁基本上仍属作者的虚构和创造,不应将之误解为史实,或归类为历史小说。其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悟能)和沙和尚一路降妖除魔的故事情节,而是另有其独特而广泛的哲学、人文意义和社会、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