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 看田螺姑娘的形象演变史(5)

2020-06-28 10:09 36655 移动版

  值得玩味的是,桃花坞年画《山海经各种奇样精妖》中所列螺精的名目如海波螺、泥螺、海蛄等,多是民间俗称,许多名目由清代沿用至今,仍在东南沿海的渔民中使用。这是对螺女故事的民俗化加工,更见海洋民俗的趣味,海滨之民见之则喜,指点辨识之余,由图像又能引发出若干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在胶东民间游艺活动中,甚至有一种“跑海物”的舞队表演,颇可见螺姑故事的余蓄。“跑海物”的道具由当地居民就地取材自己扎制,用杨柳枝或高粱杆做成各种海物的骨架,再糊上白纸或白布,然后彩绘成海物之形,表演者钻进海螺、蛤蜊或螃蟹等道具中,模仿其习性和动作,随着锣鼓唢呐的响动进行表演,每每令人忍俊不禁。这种场面,俨然是桃花坞年画《山海经各种奇样精妖》的现实翻版,螺女故事类型在民间的强大生命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在日本的海怪故事中,有一种“荣螺鬼”(上图),见之于鸟山石燕的《百鬼夜行图》,显然是受到了中国螺女故事的影响,不过,日本的荣螺鬼似乎更邪恶,它是由三十岁以上的荣螺变化而来,模样丑陋,头部仍像一只螺,但长有双眼和双手,具有人格化的特征。据说淫荡的女人跳海自尽后,就会变成荣螺,和其他荣螺一样在海中生活多年以后,就会变为荣螺鬼。这个故事带有明显的道德内涵,似有规勉之意。

  与日本的荣螺鬼相比,中国的螺女勤劳善良,更因裹挟了渔夫的想象而变得光彩照人、妖艳无比。她从海上来,象征着未知世界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