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第8回, 观音菩萨领了如来佛旨, 到东土寻取经人, 沿途便网罗保护唐僧的人。她最后到了五行山, 见到了孙悟空。而孙悟空五百年来的生存状况如他自己所说, 是“我在此度日如年, 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观音的到来, 对于孙悟空来说不管怎么讲, 也不管过去是哪个阵营里的人, 是朋友? 还是敌人? 或是互相战斗过? 五百年过去, 似乎都已没有意义, 如今悟空眼中之观音已算是故人,他, 显然有点感激之情。
对于一个人来说, 有多种权利, 其中生存权是第一位的。相对悟空来说, 当他在五行山‘地狱“中遭受五百年罪后, 其首先要争取的是如何脱离苦海和过上正常人自由人的生活。因此, 悟空不失时机地对观音说: “万望菩萨方便一二, 救我老孙一救!”, 并表示“我已知悔了, 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 情愿修行。”而观音正为寻找保护唐僧的人而来, 如此主动找上门来, 恰中下怀。于是“满心欢喜”地说: “你既有此心, 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 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 秉教伽持, 入我佛门,再修正果, 如何?”为了脱离这个五百年伤心之地, 悟空则立即“声声”答道: “愿去! 愿去!”于是便在山下“昼夜提心, 晨昏吊胆”苦捱等待。第14回唐僧来了, 他马上对唐僧说: “我愿保你取经, 与你做个徒弟。”三藏揭了金字帖子, 悟空出来后, 赤淋淋地跪在唐僧面前, 叫了一声: “师父, 我出来也!”这才脱离苦海。而这一声“师父”, 实际上就是一个庄严的承诺。其涵义是: 从此悟空入了佛门, 成了唐僧的徒弟, 承担起保护唐僧取经的使命和责任。
孙悟空这一承诺是郑重的, 而且是始终不渝。
悟空坚守承诺, 首先是观音有过教训。观音要悟空给唐僧做徒弟, 保护唐僧时说:“圣经云: 出其言善, 则千里之外应之; 出其言不善, 则千里之外违之。”所谓圣经, 乃是儒家《易经》 , 此话在《系辞上传》第八章。原文为: “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 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 千里之外违之, 况其迩乎?”后面紧接着还有一句: “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可不慎乎?”意思是说, 人的言与行一致是最重要不过的。一个君子在他的家室里, 如果讲出善的话, 则千里之外的人都赞成他。如果讲了不善的话, 则千里之外的人都会鄙视他。不要认为, 一句话没有什么, 可以随便说, 要知道人讲的每一句话, 影响都非常深远。
其实孙悟空自己也有严格的做人准则的。就是“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西游记》 第1回, 孙悟空刚从石头里迸出, 便显露才能, 为众猴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水帘洞, 对众猴说:“列位呵,‘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 出得去, 不伤身体者, 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 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 各享成家之福, 何不拜我为王?”于是众猴即拱伏无违, 序齿排班, 朝上礼拜, 都称“千岁大王”。此话的出处也是儒家的经典, 在《论语·为政篇第二》, 是孔子“教人以信实为立身的根本。”他是这样要求别人, 自己对唐僧也是遵循这一原则。
而经常挂在悟空口头的话, 就没有那么文绉绉,而是极为通俗的一句话: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唐僧在宝象国受难, 八戒请回悟空解救师父, 妖怪奎木狼嘲笑悟空说: “你好不丈夫啊! 既受了师父赶逐, 却有甚么嘴脸又来见人!”悟空回他道: “你这个泼怪, 岂知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 我怎么不来救他?”第72 回过盘丝洞时, 唐僧要亲自去化斋。行者笑道:“你要吃斋, 我自去化, 俗语云:‘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岂有为弟子者高坐, 教师父去化斋之理?”唐僧在镇海寺偶感风寒,“头悬眼胀, 浑身皮骨皆疼”, 怕耽误行程, 悟空道:“师父说那里话! 常言道:‘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 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 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 说甚么误了行程, 便宁耐几日何妨!”
对于”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这句俗语, 有人考证说其出自于《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原文是“弟子事师, 敬同于父, 习其道也, 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 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石室佚书清末才为世人发现。此前有无此《太公家教》 传世, 尚无考证。但此语作为俗语, 却一直为人们所流传。元代关汉卿杂剧《温太真玉镜台》 第折中即有此语。剧中人夫人说:“请哥哥在相公抱角床上坐, 着小姐拜哥哥,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上一篇:出差异乡宾馆里的歌声
下一篇:十八罗汉的名称和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