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尼古拉同志”再次回到自己的国家并变回“蒋经国”时,他宣称自己当年说的话都是迫于环境的压力,其实这种“事后翻供”的自我辩护大可不必。
以其当时仅17岁的年龄,加上处于中山大学这样的革命环境,蒋经国在“四一二”政变后与“反革命头子”的父亲划清界限甚至大义灭亲,这一点都不奇怪。至于后来,他心智已经成熟后再发表类似的言论,那就另当别论了。
就在这一年,蒋经国从中山大学毕业,当他要求与其他一些同学一起回国时,遭到了苏方的拒绝。共产国际的人说:“我们已经决定让冯宏国(冯玉祥的儿子)回去,假如蒋经国获准返国,他会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所以我们要把他留在苏联。”
蒋经国被拒绝的原因,除了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外,还有个原因是他被认为是“托洛茨基派”。当时苏联内部的斗争已日趋激烈,斯大林和托洛斯基形同水火,而当时中山大学的校长拉迪克是“托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拉迪克是蒋经国的老师,因而他难免受到托派思想的影响。蒋经国当时也承认:“碰巧我的观点与托洛茨基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于是许多人认为我是托洛茨基的同情者。事实上,他们的臆测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