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巡的八大内幕(4)

2020-05-02 14:51 5095 移动版

  “讲话”最初一度不准报道

  1992 年1 月,邓小平在深圳期间的讲话和活动,深圳市委曾请示作正面报道,被邓小平以“不破这个例”驳回。当时,《深圳特区报》的副总编辑陈锡添是唯一被允许到现场的记者,也被告知:“此事绝密,不得外传。”可才过了两天,他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唯一知情的记者了,几家外国通讯社同时发出消息。路透社说邓小平“两天前抵达深圳”;法新社说他“正在视察”。这些消息全都发自香港,说是来自深圳政府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官员”。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邓小平发表了上述措辞严厉的重要讲话,10 天以后,香港《大公报》的文章说:“邓小平鼓励大胆改革,称谁不改革谁下台。”

  此时,关于邓小平的讲话内容是否报道,陈锡添去请示深圳市委宣传部,他被告知“暂时不道”。但《深圳特区报》的那些同事全都按捺不住, 有人说干脆自作主张,有人说这会招致违反纪律的严重错误。这时候有人想到“皇甫平”。编辑委员会决定仿效:写一大堆评论,不提邓小平到了深圳,甚至连“邓小平”三个字都不提,只把他说过的话写出去。有人私下跑到市委领导那里说了这个计划,得到一个回答:“市委也是这个意思。”就这样,经过市委领导的同意,《深圳特区报》在以后14 天里发表8 篇评论,一律冠以“猴年新春”的副题,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本报编辑部”,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终于得到部分公开。

  中央高层对“讲话”反应不一

  由于不清楚邓小平南巡将会产生何种影响,所以当时党内没有人想过早表明自己的立场,但事情马上发生了变化。2 月28 日,即《深圳特区报》发表评论的第8 天、邓小平南巡的第40 天,中共中央有关部门要求将小平同志在四个城市的谈话整理成册下发,并要求各级党委立即传达到全体党员。

  只隔一天,中央党校的新学期开学。乔石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讲话,他在讲话中称“‘左’也能葬送社会主义”。因此,他成为中央政治局中第一个公开出来响应的人。在他之前,还有两个人表明过自己的立场。一个是国家主席杨尚昆,小平同志还在深圳的时候,他也到了那里,一直在大力支持邓小平。一个是总书记江泽民,因为他要求将起草的十四大报告要用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作“贯穿全篇的主线”。

  3 月的第二个星期,江泽民总书记专门开会商议此事。在持续两天的会议之后,他们把自己的立场交给新华社公开发布。抓住这个时机,按照深圳市委宣传部门的指示,《深圳特区报》社长区汇文把陈锡添叫来,让他找个安静的地方去写通讯。3 月26 日,长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发表。几天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北京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报道或转载了这篇文章。邓小平南巡终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20 年过去了,陈锡添曾坦言这篇文章有一个“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把邓小平的一段很重要的谈话写上去:“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 这几句话临上版之前,陈锡添却把它删掉了,因为当时正在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另外,小平同志还说‘年纪大了,要自觉下来,否则容易犯错误。像我这样年纪老了,记忆力差,讲话又口吃,所以我们这些老人应该下来,全心全意扶持年轻人上去’等,这些我都没敢写。” 对于如此重要的两段话,陈锡添为什么“不敢写”呢?陈锡添解释说:“当时我的思想不够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