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王凤山将军

2020-05-25 11:10 33439 移动版

  王凤山,字鸣岐,1906年生于五台县沟南乡东寨村,出身贫寒之家,毕业于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一期工兵科。1942年任晋绥军暂编45师师长,后任34军代理军长。同年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年仅36岁。

  晋绥军究其实质,和西北军、东北军一样,是一支军阀部队,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和全国大部分武装力量一道,走上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八年浴血,晋绥军中的牺牲者同样是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本报抗日英烈专栏曾报道过的梁鉴堂、姜玉贞等都赫然位列其中,而34军少将代军长、暂编45师师长王凤山亦是其中一位。

  去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著名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300人中有8位是山西籍,而王凤山将军是名录中唯一一位山西籍、又在山西境内为国捐躯的烈士,也是山西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后一名国民革命军将领,更是晋绥军八年抗战中牺牲的军职最高的将领。

  出身贫寒投笔从戎

  王凤山,1906年生于五台县沟南乡东寨村,和阎锡山是老乡。“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是当时的民谣,但对王凤山来说,“挎洋刀”并没有那么容易。

  王凤山,字鸣岐,应是取“凤鸣岐山”之义,事实上,他堪称出自贫寒之家的一只雏凤。因为他天资聪颖,乡亲们一起掏钱供他上学,直到考入太原的国民师范学校。后来,他抱着救国理想投笔从戎,考入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一期工兵科。北方军官学校的前身是1919年成立的山西学兵团,是阎锡山为培养嫡系特意建立的学校,曾称山西军官学校,阎锡山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后,改为北方军官学校。到1930年中原大战后学校停办时,已经培养了5000多名毕业生,晋绥军后期骨干军官大部分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