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分散各点给我们带来了严重困难,分割了沦陷区,加强了对沦陷区的统治力度,不利于我军游击队机动等等。但是小鬼子的兵力这样的分散同时,对于日军自己也是一个致命伤;那就是兵力太分散了,把自己牢牢地定在一个一个点上,变成了死棋。这无数个点大大消耗了小鬼子在占领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肢解了小鬼子的野战军,降低了小鬼子的单兵作战素质,把强悍的野战军变成了地方“保安团”。
中共军队把小鬼子这一点看很透:小鬼子总兵力、装备虽然占优势,但由于太过分散,中共军队的一个主力连,往往能相对于小鬼子一个或几个小据点形成局部优势,一个主力排往往相对敌多个碉堡形成局部优势。
于是,中共军队就自然而然地把打据点当成了自己的作战目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往往在小鬼子完成集结之前打击小鬼子的一支小部队,一个据点,一个堡垒,给小鬼子以必要杀伤。比如:在1939年邯长战役中,八路军第129师攻克黎城、涉县两县城及据点23处;1940年2月下旬,八路军清河第3支队;发动猛烈攻击,迫使敌军撤掉高苑境内的全部据点;1943年八路军攻克据点740余处;冀中在恢复根据地作战中,数月间克小鬼子据点、堡垒300余处;1944年8月冀中第7军分区克小鬼子据点43外,逼近石家庄……
以小鬼子110师团为例,小鬼子自己有记述:“师团交战次数,1938年8月-1939年10月为2250次(每日平均5次)……”
小鬼子想对中共军队进行扫荡、进攻
中共军队对小鬼子是只杀人,不守点;每当消灭小鬼子一支小部队,小鬼子就必须派兵来重新建立据点,又得重新派来人力,然后在不同或相同的点上又重新覆灭,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小鬼子的无数个小部队的不断覆灭,也大大消耗了小鬼子的人口,也就是消灭了小鬼子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就这样体现出来。
中共军队作战有一个显着特点:“只在一个地区周旋,而是不在一个固点困守”,小鬼子无法打击中共的有生力量;而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共军队却能随时抽空打鬼子;面对中共军队深入沦陷的抗战,小鬼子守点无法守住,统治无法完成;小鬼子只有集中兵力对中共作战的地区进行扫荡。
下一篇:许世友将领一刀秒杀日本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