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中野一分为二,刘伯承率中野2、6两个纵队留在豫西,陈毅、邓小平率中野前方指挥部辖有1、3、4、9四个纵队,是野战军的绝对主力。
后者虽然“用陈(赓)谢(富治)电台”,但陈赓谢富治的部队此前曾长时间独立行动,直属中央军委指挥,被称为“陈谢集团”,后来又与刘邓、陈粟一起并驾齐驱,经略中原。他们的电台与中央军委、刘陈邓司令部乃至粟裕的华野司令部之间,一直电报来往,畅通无阻。
这与毛泽东“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⑥”相比,条件自然并不很差。
学者洪小夏、刘俊平分析这份电报说:
“陈、邓抽象地接受了指挥权,具体又要求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华野,实际推卸了“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责任。观察在此之后中央军委的电报,对华野的指示仍旧如前,既直接又具体,并未通过陈邓来“统一指挥”华野。”
他们认为:“陈邓统一指挥”仅是一个没有贯彻的过渡性构想(洪小夏、刘俊平:《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史林》2009年第三期。)。
陈毅、邓小平有指挥的“难言之隐”,但粟裕并不在意,仗还要打。
11月7日,即粟裕发起淮海战役一天之后,他与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
他除了致电毛泽东,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外,还致电陈毅、邓小平。
这就是《粟裕文选》上的《请令豫皖苏军区立即破击徐蚌铁路》。这份抬头是“陈邓并报军委,告谭”的电报说:
“此间(即华野)已无部队可派,建议钧部令豫皖苏军区部队立即对徐蚌段破击,并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但不破坏),力求控制一段或游击控制。可否请考虑决定。”
上一篇:雍正乾隆为长寿壮阳